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2022

Katsu sushi 没有惊艳但有惊吓

Image
  Katsu, 和sushi shin 同等价位,所以控制变量法发挥了它的价值,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位于mtv downtown,也算是个寸土寸金的地方。但是空间却比另外两家在半岛的一星店更加宽敞明亮,座位之间的空间也更多,灯光也更明亮。不过明亮的灯光是否适合宁静享受美食呢? 而食物给我的整体的感觉是平淡,没有特别惊艳的地方,但充满了惊吓。 寿司很平淡,每个寿司体积感觉比另外两家小了一圈,而且只有七贯,鱼的感觉也很平淡,无论口感还是味道,不知道是不是我寿司吃腻了,又或者切的比较小的缘故,总之好像就是没有前两家的突出。 而且平淡之余还给了我不少惊吓。 先是开头的生蚝,感觉柠檬味太浓了,能感觉出生蚝是鲜的,开始全被柠檬味掩盖了。这只是惊吓的前奏。 然后是惊吓三重奏,三贯寿司,芥末一贯比一贯让我冲鼻,到第三贯时,感觉我就像是一只喷火龙,芥末味要从我的鼻子里喷薄而出,我只能强忍不适。也许是主厨看到了我扭曲的表情,于是后面几贯寿司芥末就不那么冲鼻了,不过就剩下寡淡的味道了╯▂╰ 这和西湾那两家体验完全不同,那两家的芥末更像是个小透明,也许放了,但只是辅助,从未引人注意。 整体流程大概1.5小时,还是挺快的,20个菜,也比另两家多。两位厨师,一位中年,一位能看到白发的中老年,中年更像主厨,在食客面前处理食材捏寿司,中老年似乎负责后厨。但感觉后厨功力不错。 几道后厨的菜味道倒都不错, 比如烟熏章鱼,软嫩q弹 home made tofu,鲜是鲜的,豆腐也和普通豆腐不一样,但感觉更像奶油不像豆腐。。。 烤鱼块,烤得很嫩,味道也不错。 天妇罗虾卷,天妇罗虾味道不错,鲜嫩多汁。 茶碗蒸,蒸蛋拌着葱花,很鲜。可惜量太小,里面的鱼也只是很普通的蒸鱼,口感过于紧实。 玉子烧,格外嫩,不过更像是蒸蛋,不像是蛋糕。。。 其他可以吐槽的菜是 日本鲍鱼,格外q弹,不像另外两家的软糯,不过感觉软糯的处理难度更高。。。 鳗鱼饭,放在一个小的方形木格里,看着很有创意的摆法,但吃起来筷子完全撩不到下面的饭,只能先吃掉上面的鳗鱼再吃饭。。。 最后苦茶,是真的很苦。。。 整体总结,绝对意义上讲是好吃的,但主要是后厨做的那些,且达不到惊艳的程度。相比半岛那两家显得过于平淡,以及那让我惊吓的芥末量。。。 下面放上一些照片和当场即时记录。 小生蚝加海胆加鱼子...

Marlena -- 让我满是碎碎念的米其林

Image
  周末和几个群友去吃了Marlena,一家new american的fine dining, 去之前由于最近染上的 “过度深挖美食” 综合症发作,也是对这家餐厅做了一下background check lol 发现了女主厨的 linkedin https://www.linkedin.com/in/serena-chow-fisher-49725396/ 然后是一些这家餐馆的相关报道 https://sf.eater.com/2022/4/1/23006447/marlena-restaurant-closed-temporarily-san-francisco https://sf.eater.com/2020/8/4/21354524/marlena-bernal-heights-north-slope-hillside-supper-club 重点摘录是: 湾区San Mateo 亚裔美女NYU 本科毕业不拘一格去学了个厨,变身烘培主厨,和出生厨师世家又有米其林三星背景的男主厨喜结连理,疫情三番开店,一炮而红,立刻拿下米其林星星。最近装修餐馆的同时也不闲着,到一个hotel 搞了这么一个summer camp。 餐厅位于酒店的地下室,楼层低矮,空间狭小昏暗,只依靠每张桌子上的几个假蜡烛和一些小灯作为照明,属于拍照不得不开闪光灯或者增加曝光时长那种。各处墙边都放了几本旧书,有一本是马克吐温的小说。整体给人一种优雅低调的感觉。 但是里面的顾客却似乎没有被这种气质感染,不像高档寿司店大家都压着嗓子说话,也不知是不是楼层太低矮导致楼房降噪能力低下的缘故,总之就让人感觉环境非常吵闹,让人完全无法静下心来品尝米其林一星级别的美食 ╯▂╰ 整个上菜流程非常缓慢,7-8道菜大概花了2个半小时才完成,不像寿司店有主厨可以围观,上菜间隙略显无聊,不过也不是没有解闷的点,比如对面桌子有两个大胡子大叔,上菜间隙情意绵绵得看着对方,两人的右手臂互相缠绕,就像缠紧的藤蔓。还有隔壁桌的情侣,从一开始对着坐,发展到最后紧紧挨着搂着坐,让我见证了如何利用一顿米其林让感情迅速升温的过程,可惜听不清他们讲什么,无法深入学习 (´Д`) 周围这些有趣的“邻居”,真让人不由自主的怀疑他们不会是餐厅请来给大家解闷的群众演员吧φ(≧ω≦*)♪ 不过要论现场颜值的话,感觉最高...

Philosophical Summary of Book ‘Software Engineering At Google’

Recently I finished reading the book Software Engineering At Google (Winters, Manshreck and Wright, 2020) . It is a very interesting book. It shares a lot of experiences, learned lessons, ideas and practices in software development culture, processes and tools. The parts that impressed me most are the high level philosophical ideas scattering around different chapters of this book. So instead of a regular summary of the book which you can easily obtain from each chapter’s tl;dr, this article will try to reorganize (as what Google often does) this book’s content and summarize it in a philosophical sense. Scalability Scalability is very important for large organizations with a large code base, workforce and long functioning period. Scale in long functioning period Software Lifespan The Lifespan of a software (whether long or short) makes a big difference in design. Software with a long lifespan should be made easy to adapt to new dependency versions or changes. Software developm...

美食家都是孤独的 ---- Sushi Shin 体验

Image
因为订不到另一家米其林一星的寿司店,就提前一个月定了sushi shin的。 由于担心意外和堵车所以提前半小时到了附近。原本准备多出半小时周围逛一逛,探索一下redwood city downtown,结果正好停车的plaza 里发现了一个超大的书店。于是就把剩余的时间花在书店里了ーー(^U^)ノーーYO 书店里布置典雅,有各种书,还有乐高,拼图,工艺品,水杯,还有好多最新日本漫画。日本漫画旁边有俩熊孩子在嬉闹lol 随缘看上了下面这本书,很有趣很时髦的主题,作者是哈佛教授。书店似乎有意推销它,用很显眼的方式把它摆在了政治类书架的突出位置。 之后就是这次的正题,米其林一星,加税加小费 $300的体验。 一共九个食客,除了我一只单身狗,其他都是成双成对,年龄分布倒是比较广泛;有老年夫妇,似乎不怕疫情不怎么戴口罩;有中年夫妇,男的看似成熟稳重事业有成。有年轻夫妻/情侣。大部分都是亚裔。 主厨和侍者都是华人,用中日英三国语言解释着菜色。主厨也很幽默,一个食客手机不小心敲了下桌子,主厨开玩笑说我不心疼你的手机,但别砸坏我昂贵的桌子 lol。后厨有个白人年轻人似乎是学徒。 虽然是一个人来,但恰恰给了我一个人静静体会美食的机会。原本以为两个多小时的体验会过于缓慢而无聊,不过在进入那个环境后,却完全没有那种感觉。安静得坐着,伴随着舒缓的音乐,看着主厨一步一步得加工各种食材,一道一道得呈现给食客,而我则安静得慢慢得咀嚼品尝,注意力完全集中在享受食物上,没有任何外界的干扰,也不需要分心与旁边人聊天。 菜色味道部分,因为没吃过什么高端寿司,鉴赏能力还是小白水平,不做过多点评。也不需要过多描述,简单的美食最适合简单的描述。整体概括就是 鲜,各种不同的鲜,有表层的鲜,有慢慢咀嚼出的鲜,有余味袅袅的鲜,有像炸弹一样炸开的鲜。 口感丰富。有Q弹,有软糯...

中西方哲学史随想

“学习一种哲学,不了解它在哲学史里的位置,是无法彻底理解的。因为一种哲学常常是对之前学问的引申或者批判,所以要了解其背景。” — 冯友兰 最近听了两本书,斯通普夫的《西方哲学史》和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感觉都很有意思,写篇文章记录书中精彩内容和我自己的随想。 西方哲学 古希腊时期 希腊早期哲学研究的主要是科学向的问题,例如宇宙论,原子论,毕达哥拉斯的数学等 一些来到希腊做生意的商人,因为口才好,开始教授辩论和表达方法,同时也研究哲学,被称为贤者派。他们否认道德的意义,认为人应该自私,认为人的道德是由习俗决定的,所以不同地区的道德不同。 基于对贤者派的批判,柏拉图,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这些人专注研究有关道德的哲学。他们研究的更多的是人类精神层面相关的哲学,想要寻找绝对的道德真善美。 之前的学派因为古希腊的强盛,所以更关注宏大的问题,例如宇宙原理,如何构造好的社会,人在社会中应该有何追求。但后来随着希腊的衰弱,人们开始更关注自身的问题,例如个人如何寻求快乐。所以出现了一些新的学派,例如伊壁鸠鲁学派,斯多葛学派,还有一个怀疑论学派,他们大都继承了古希腊不同学派的思想,包括原子论、柏拉图等。但他们关注的重心发生了变化,转而更加个人快乐的追求,发展出了一些新的理论。 古罗马时期 普罗提斯结合了基督教和古希腊的柏拉图还有斯多葛学派的哲学,影响了奥古斯都,使得基督教被统治阶级接受。 古罗马皇帝奥古斯都认为宗教就是荒谬,然而越是荒谬越是容易让人相信。而哲学是理智,他觉得要用荒谬决定理智。 中世纪 当时穆斯林兴起,很多古希腊著作是先又希腊文翻译成阿拉伯文,由穆斯林学者进行解读,然后再翻译成拉丁文,所以基督教学者研究的古希腊哲学实际上是穆斯林学者解读后的东西。当时穆斯林有两大学术中心,一个在西班牙,一个在巴格达。 人们更多的是结合古希腊哲学和神学进行研究,论述什么是上帝,信仰上帝的合理性。同时也研究其他哲学问题,例如共相问题,实在论和唯名论。 唯名论的提出把形而上学和基于经验的哲学研究区分了开来,从而使得科学可以和形而上哲学分开发展。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可以接触到原版希腊文的古希腊哲学,而非古罗马哲学里提到的古希腊哲学,古希腊哲学被翻译成各个民族的语言。同时活字印刷的出现,也使得出版更加容易,圣经等著作也被更多翻译成各国各民族语言,也产生了更多用别的语言写的哲学...

是否要努力理解文本里含蓄的内容

  问题:要不要尝试去理解文本里字里行间的意思,或者依靠段落结构、修辞手法来表达的东西? 思考:如果作者想要表达清楚,是可以另写一段话表达清楚的。即使是小说,也可以把故事之外想表达的思想写在前言或者后记里。这样也不妨碍作品主题的艺术效果。 如果作者故意不表达清楚,可能以下几种情况: 作者也没想清楚想表达什么。这种情况的话可能需要精深的心理学知识和技巧去访问作者或者分析文本了。这就不适合普通人。 作者出于人情考量,不想直白的表达不同意见,从而表达一种“我和你有不同意见,但是不想和你作对,还是保持友好关系”的意思。这种通常有很多典型表达模式,不同文化模式不同,不过可以总结出来让大家稍微学习一下就行了。同时作者也可以用更加清楚的方式表达这种意思。比如”我个人很支持你,但是xxxx”。如果实在怕对方比较敏感,说错话破坏关系的话,那就应该索性不说,保持沉默,或者从对方的利益出发表达观点,总之有很多技巧能让表达更加清楚。 作者故意只想说给特定听众听,比如“懂得懂”。那一般读者不懂的话也没必要刻意去理解,因为不是说给你听的,除非是有什么特别的意图想要破解别人的密码。 作者抱有某种观点,但觉得这个观点不是很站得住脚,所以没自信明说,也不想被批评,就是想在字里行间暗示,这样如果读者读懂,但是不认同他的观点,也没有把柄去指责作者。读不懂的话也无所谓,反正也不是什么特别强或者正确的理论或者思想。

为什么自然中很多都是对称的,而时间不是对称的,和熵增有什么关系?

  问题:为什么自然中很多都是对称的,而时间不是对称的,和熵增有什么关系? 思考: 时间的单向流动造成了周围的对称性。比如电子流动造成了对称的磁场,鱼要往前游,所以需要对称的身体。 时间的流动更多的是一种主观感受,因为有前一秒的记忆才会感到时间往前流。也就是因为有积分效应,才会感到时间在流动。而积分是有对称性的 对称的时间无法产生纷繁复杂的世界。因为有熵增的存在,导致积分效应明显,所以才能慢慢演化出各种不同的事物,自然,生物。如果时间的流动是对称的,且往前和往后的概率相同,那么就会导致时间一会往前,一会往后,世界始终处于一潭死水,无法演化成复杂多样的物质。 因为物质是连续性的,即使时间往前往后符合均匀分布,但往前的过程和往后的过程都可以切分成无数个无穷小,这些同一时间方向上的无穷小组合起来,就能形成复杂的世界。所以也许我们只是处于动态对称过程中的一瞬 人身处时间的流动中,自然无法觉察时间的对称性。但如果跳出时间的流动,从更高维度俯视,也许时间只是一个静态对称的维度,只是人的灵魂在其中流动罢了。

润物细无声

  道家追求虚无,虚无是一个很有趣的东西。它既是一种真理和状态,又是一种价值追求:无中生有,无为而治,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无我,人到无求品自高,润物细无声。即使是这样随意列举的一些有关虚无的描述,其中任何一个都有无穷的展开空间。而我最近则对“润物细无声”一词尤为在意,有些思考,就在此对它略微展开。 润物细无声是一种非常有趣的理念,为什么呢? 首先,这是一道找最优解的有趣谜题。 声音除了传递信息和艺术价值之外,大部分都是一种额外的能量损耗,或者是对外界不必要的影响。而要把这些损耗和影响降到最低程度,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润物细无声就是在寻找这样的最优解。 从一个10年前的自动化本科生的角度看,在控制论里,“声”就相当于超调,说人话就是用力过猛导致的系统过度反应,这种过度反应会造成很多潜在问题,优点是响应时间快。要避免这种过度反应也不难,就是增大阻尼系数,让系统顺着惯性运行,但缺点是响应慢。所以控制论里最大的难点是怎么在超调量和响应时间之间找平衡,这里面涉及很多复杂的公式和方法,而且都是近似方法,有时需要手动尝试各种数值,而缺乏一套能找到最优的确定步骤。 从一个码农的角度看,对于一个问题最容易想到的算法往往都是遍历所有可能的暴力破解法,这会消耗很多内存和时间资源。而内存、时间资源消耗最小的方法往往都是最难找到又最精妙的方法。 其次,这是一种最纯粹的行为方式。 前面提到,声音可以用来传递信息。润物而又发声,一个可能目的是通过发声宣传自己做好事的行为,为自己打广告。而很多这么做的往往都是骗子,比如陈光标。所以润物无声就是一种只专注于做事,而没有其他杂念的非常纯粹的行为方式。 那么具体如何“润物细无声”呢? 我绞尽脑汁,想了以下具体实例\(≧▽≦)/ 1. 倾听别人。 这个属于社交101 的经典建议,因为人渴望被倾听。生活中也遇到过具体的事情。疫情时有一次在一个平台上1 on 1 练口语,老师是个普通的美国人,也不是专业教师,那一次上课过程主要是那个老师在说话,他主要发表一些对各种时事的看法,而我则不好意思打断只能倾听。课后那个老师似乎很开心,还给我发私信说感觉上课很愉快,舒缓了很多疫情的郁闷,希望还有下次。 所以倾听别人就是以无声的方式让别人快乐。 2.  当和别人有不同意见时,避免直接反对,而是让别人自己思考。 很多人面对不同意见或者反...

2021 股市小结

  投机股大都失败亏钱,亏损远大于盈利。 均线、基本面、趋势都要了解和考虑,尤其多头排列的均线尤为重要。否则不如买tqqq,或者大盘。 对整个仓位要有全局性考量,如何分布,分给哪些股票,哪些股票可以替换哪些股票 重要技术指标包括 macd,pe 横盘股最好低位支撑位进入。 买入前想好止损位以及何时退出。退出后不要轻易进入。 或者对于一些波动小的整体还在上升趋势中的股票,沿着20天线上下买卖。 假破位的要敢于买回 筑底后再抄底 小心财报季 金字塔形加仓,底仓可以比较大,但视具体均线情况定。

2021 小结

和神队友一起掘地三尺挖地道连光缆;[加油] 尝试了用书搭桥的n种玩法;[旺柴] 做了一个简易“灵魂配对机”,为了推广上演各种drama,意识到做配对机的前提是得先给自己正确配对;[Lol] 绿海无涯,波涛汹涌,翻船无数,积累了很多当海贼的宝贵经验以及心态,我要成为海贼王(不是海王);[捂脸] 学到了更多碳基神经网络的优化方法;[悠闲] 参禅悟道,领悟了“ 自在极意”;[呲牙] 有机会分享了五年前种的历史大瓜;[皱眉] 继续扮演好food transformer & consumer的角色,开发优化了一些food transforming pipeline。[色] 命中率显著提升,应该超过了初期的樱木花道;[偷笑] 找到一个小e ai 训练我的口舌协调能力;[调皮] 2022 希望 把水力发电升级成核能发电;[炸弹] 建一条更粗更壮不怎么需要维护的光缆;[加油] 从用轮子向造轮子、设计车架的角色转型;[得意] 对外辐射更多生物波,吸引更多和我的频谱共振的生命体;[啤酒] 对碳基神经网络继续优化、填鸭,并且提升它的显示器分辨率;[咖啡] 架一叶轻舟,绿海翻腾,乘风破浪;[发怒] 少吃少种历史瓜,多吃多种技术、系统、学术瓜;[猪头] 祝大家新年快乐[Pa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