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那些刷过的有趣的书

 

感谢Notion的table 功能,方便记录和分析总结。2022年,我一共完整读了16本书,写了14篇笔记。

感谢Youtube的知乎读书会 频道和喜马讲书频道,还有其他很多读书频道,这些频道提供了很多非常好的书籍总结,让我能在20分钟 - 30分钟内听完一本书,(如果两倍速的话只需要15分钟左右喔 m(o・ω・o)m)可以方便快速得了解一本书的重要内容。

很喜欢这样的方式,因为很多书即使是精读,读完可能也就能记住5% ,过段时间忘记得更多。而且大部分书的知识对我们来说可能和工作生活关系不大,所以也不是很重要,更多的可能是一种娱乐方式,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其实和游戏、影视娱乐区别不大。既然如此,那就确实没必要花太多时间在终究会被忘记的不重要的东西上。所以20分钟了解一本书的精要便成为了一种更加“高效”的娱乐方式。

当然我不否认精读的重要性,精读的意义在于让书的作者带着你深度遍历整个知识大厦,激发你的思考,影响你的思维方式,把知识刻入你的潜意识里,这样即使你把具体内容忘了,思维方式可能还是被影响了。但我觉得这可能只适合少数极其重要或者有趣开眼界的书籍,所以当遇到这类有趣书籍时,我也会去搞来整本书精读。从这个角度讲,这种听总结的方式,也是一种快速筛选精读书籍的方法。

废话结束。2022年,这类书的总结我一共读/听了 200本,其中写了133篇笔记。

这篇文章里,我将摘取我精读过以及听过总结的一些我觉得非常有趣或者重要的书,附上简介,外加一些笔记。一方面是新年给自己一个契机复习下去年读过书,另一方面也是帮助大家快速了解一些书,毕竟读文字都是要比听书快的,无论有没有练成无声阅读神功>^.^< 。 我会把这些书分成不同类别,方便大家分类查阅。

篇幅巨大,时间有限,如有错字,自行脑补 o(*≧▽≦)ツ


索引

对古罗马、古希腊感兴趣的可以看 《罗马元老院与人民》,《俄狄浦斯王》

想了解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状况的,可以去看《奶酪与蛆虫》, 《天文学家的女巫案》,《弑君者》

想看民族和国家兴衰的,可以去看 《第三帝国的兴亡》(二战德国), 《大征服》(阿拉伯民族), 《不含传说的普鲁士》, 《爱与黑暗的故事》(近代以色列), 《财富之城》(威尼斯), 《中华的崩溃与扩大》(魏晋南北朝的民族融合) ,战后欧洲史》


想要了解当代美国社会及其存在的问题的,可以去看 《美国反对美国》王沪宁, 《扫地出门》(穷人租房问题),《报道伊斯兰》(种族偏见), 《反智时代》(民粹),《漫长的诉讼》,《下沉年代》(美国的社会的衰败), 《清教徒的礼物》(美国为什么崛起)

对华尔街的光明与黑暗感兴趣的可以看 《门口的野蛮人》(华尔街的贪婪) ,《伟大的博弈》(华尔街如何让美国繁荣)

对经济、金融感兴趣的可以看 《千年金融史》,《复杂经济学》,《大衰退》

想了解近现代社会变迁的故事和反思的可以看:《近代英国工业革命揭秘》, 《远逝的天堂》(美丽乡村工业化最后又返璞归真的过程),《午夜之子》(对现代印度的讽刺), 《最后之人》(对殖民者西方中心主义的反思)


想了解政治人物,政治理论的可以看 《理想国》 《自由论》以赛亚·柏林, 《卡尔·马克思》,

想了解人类社会兴衰发展规律的可以看 《A History of Warfare》, 《崩溃》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想了解群体心理以及群体如何有效组织的可以看 《超级合作者》,《混乱》哈福德(如何利用混乱激发集体创造力) ,《大癫狂》(如何避免集体癫狂), Ray Dalio ‘Principles’ (如何高效管理企业,精英民主), 《美国大城市的死于生》(城市如何规划)

对过度干预社会发展的政府的批判《通往奴役之路》,《国家的视角》

小政府如何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助推》


想要对比中西方政治、哲学、文化的可以看《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西方哲学史》斯通普夫,《20世纪西方思想史》,《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从疾病到人心》(中医)


对中国古代人物感兴趣的可以看 《慈禧·开启现代中国的皇太后》,《司马迁的记忆之野》,《国之枭雄》(曹操),

对中国古代社会生活感兴趣的可以看 《东京梦华录》(北宋开封),《饥饿的盛世》(乾隆年间), 《大唐狄公案》

对中国军事战争感兴趣的可以看 《弃长安》(安史之乱),《中央帝国的军事密码》

对上海解放前后生活感兴趣的可以看 《考工记》


对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政治、社会、人民生活感兴趣的可以看 《大隈重信传》,《寡头政治》,《我是猫》

对更加古老的日本感兴趣的可以看《日本武士史》,《源氏物语》

对当代日本感兴趣的,可以看 《日本动漫产业调查2021》,《步履不停》(家庭关系)


想要提升智商的可以看 《大脑健身房》,美第奇效应》(创造力),

想要提升情商的可以看 《共情的力量》,《如何正确求助》,

想要克服拖延症、提升执行力的可以看 《内在动机》, 《你的生存本能正在杀死你》,《浅薄》(戒网瘾)

想要提升影响力,或者防止被忽悠的,可以去看 《故事力》,《小说课》,《神话修辞术》(神话作为修辞术在现代商业中应用),《操纵心理学》,《制造路易十四》(制造偶像),《语言学的邀请》(语言如何影响思维方式), 《笛卡尔的错误》(人如何误以为自己理性而被偏见信息蛊惑)

心灵情绪相关的《为什么佛学是真的》(自我是什么),《孤独传》

人为什么有道德感 《正义之心》


热爱思考和研究科学问题的可以看 《生命是什么》, 《科学哲学》,《食物探险者》,《自达尔文以来》

科学和政治如何互相影响 《十二幅地图中的世界史》

喜欢美食、做饭、打卡餐厅的可以看 《a sushi handbook》, 《食物与厨艺》,《食物语言学》


技术书籍请移步 “几本精读过的书” 板块

投资理财书籍移步 “投资理财类” 板块



几本精读过的书

(由于笔记量过于庞大,本人语文概括能力及效率有限,所以放弃治疗,就简单介绍一下这些书的内容,如果对哪一本书特别有兴趣可以留言,我有空可以贴出我的笔记<(@ ̄︶ ̄@)>)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

《西方哲学史》斯通普夫

这两本书我是边散步边听完的,喜马拉雅有完整的有声书。听完的最大感触是,不了解哲学的发展史,就无法真正的理解一门哲学,因为每一套哲学理论都是建构在对前人的引申或者批判上的。另外中西方哲学真的是对比鲜明,个人会更喜欢西方哲学,因为它尽力把每个概念单列出来,分析清楚,让人影响深刻。

笔记可以见我的博文 https://swortal.blogspot.com/2022/05/blog-post.html

接着是刘擎的**《20世纪西方思想史》**,把近现代西方政治、哲学思想的各个流派都讲得很清楚,包括了自由主义流派,和社会主义流派等。

钱穆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从财政、官僚系统、军队等多个方面,系统阐述了中国古代各个朝代制度的变迁,外加上他个人对这些制度的看法,从中也可以感受出他个人的民族主义倾向。

接下去是一系列技术书

Software engineering at google

系统描述了谷歌工程实践的方方面面,也不乏对工程实践的哲学思考。可见我的博客 https://swortal.blogspot.com/2022/06/title-philosophical-summary-of-book.html

Software Architecture In Practice

Software Architecture 的方方面面,以及如何实现各种指标,例如 availability, integrability 等等

software architecture the hard parts

如何庖丁解牛,发monolith 分解成 micro services

clean architecture

更偏重 如何把software component, interface, module 设计得好。

Building MicroService

micro service 的方方面面

domain driven design

如何把business logic 和 model 设计得好,从而方便更改business logic,并且让很大的business model 依旧容易维护

mastering bitcoin

不多说了,热门话题,只讲技术,和投资无关。



《a sushi handbook》

精美的各种鱼的画册,本来买来是想为去高端寿司店之前做点准备工作,方便更深入得品鉴。但是看完发现鱼太多了,就只能记住重要的几种,而且寿司店读的名字要对应到里面写的名字对上也很吃力,于是放弃治疗。。。

《日本动漫产业调查2021》 一时兴起,想去了解下日本动漫产业,也确实是一份很详实的业界报告,还记得的几个点是

日本动漫人才紧缺,且工资高。

由于中国买家购买力的减退,海外发行的热度在减退。

但是还是越来越受世界各地的欢迎。而且创造出了许多能被全世界接受的ip,而不是像以前需要为各个不同国家单独制作动画。

动漫ova 剧场版发行更多,人们也更加喜欢去剧场看动画,甚至可以一个live 在不同区域设置分会场,远程集体看live

《慈禧·开启现代中国的皇太后》

一本为慈禧太后正名的书,讲她如何引领中国稳步走向开放。

《美国反对美国》王沪宁

国师 八九十年代在美国访学时的文字,从中可以看出他对美国小政府大社会,政府组织能力有限,不应权力过大,而应该让市场自行驱动社会组织等等这些都有深刻的认识,而且博览群书,里面也列了很多美国人写的关于当代美国的书。

《大脑健身房》

健身对大脑的益处比任何抑郁症药物、营养素、智力游戏都要强,只是因为缺乏商业价值,所以才没人推广这一理念。

书中推荐的提升记忆力,专注力,创造力的健身方法是:

至少锻炼30分钟,

最好每周3次,每次45分钟,并且锻炼时要保证心率加快。

尽量做心肺训练和耐力训练。

剧烈的间歇运动长期看是有益处的,但是总体益处没有别的锻炼大。

至少持续运动6个月。


投资理财类

首先是投资类书籍,我年初刷了好几本经典投资书的总结。包括

  • Howard marks master market cycle
  • Howard mark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 Common stock and uncommon profits
  • Peter lynch One Up On Wall Street: How To Use What You Already Know To Make Money
  • The intelligent investor
  • A random walk down wall street
  • How to make money in stocks

其中重点推荐的是 ‘How to make money in stocks’ 这本书,讲的内容非常全面,技术面和基本面分析都包含在内,值得精读。其他基本可能更加更偏中公司基本面分析。

另外 Ray Dalio 的 ‘Principles’ 我一开始本来是拿来当投资理财书一起看的,没想到仔细一看是企业管理的书籍。。。不过也有些有趣的观点。例如Ray Dalio 在书中推崇企业采用精英民主制度,每个人根据他的专业程度,给他投的票加一个weight,越专业或者过去成绩越好的人,他的一票的影响力越大。


哲学类

《为什么佛学是真的》

别人的笔记 https://www.yinxiang.com/everhub/note/2f19e40c-9b57-4285-8c28-62d88ce9c7cb

佛说五蕴皆空,五蕴指的是身体、知觉、感情、行动和意识,即身体、感情甚至意识都是不受自己完全掌控的,所以我是不存在的,所以要无我。佛说的我,主要指的是能自我掌控的个体,我觉得本质是人自认为的与外界的某种界限感。人以为自己像原子一样和外界存在某种区别界限,所以自己是独特的,是重要的,是能自我掌控的。但是这本书里论证了五蕴皆空。前四者的空比较好理解,意识的空可以从一个思维实验理解。设想如果你是个植物人,或者你一生下来就完全残废没有任何五感,你也许会有意识,但大概不会像正常人那样有那么清晰的意识。即意识取决于前四个蕴。

书中还写了可以通过冥想观察自己的感情欲望痛苦,从而把自己和那些区别开来,不受那些东西的影响,达到无我的境界,副产品是提高自控力。不过这应该不是万能的,因为再冥想也无法战胜疲劳和困意,疲劳时只能睡觉缓解。不过这提示了一种控制感情的机制,也许对应某种脑部活动特征。

那对于我来说到了无我境界之后,要做什么呢?我觉得就只是追寻有趣的东西和思想。我似乎不太在乎别人对我的看法感受,所以只要自己满意就行。就是追寻自己想要的同时又看空一切,接受不自由的自由。

《生命是什么》

薛定谔从物理学的角度分析生命是什么,认为生命是负熵,因为生命是熵减,这个新颖的说法在普通人中很受欢迎,但是在科学界却被广为批判,因为薛定谔忽略了整整一门学科,就是化学。化学就是通过反应,通过催化剂和酶,整体熵增,但可能产生低熵的产物。

从现代信息论角度看,生命就是维持自身信息量(注意是量而非内容)不变的过程。

《科学哲学》

如何区分什么是科学,什么不是?这事关学校里是否可以教授进化论还是上天决定论

科学是什么?

一开始人们觉得科学就是使用归纳法,从现象总结规律。但归纳法不可靠,因为总是会有意外发生。

后来有人提出科学是可证伪的但尚未被证伪的理论。但也受到质疑。

一是因为可以引入辅助假设来解释 反例,比如天王星运行轨道违反牛顿定律,但牛顿定律没有被证伪,而是发现有一颗海王星,它的引力影响了天王星轨道。所以简单的观察并不能证伪一些理论,牛顿定律也可以被用来解释很多可能的观察和实验结果。这就类似因果报应总能用时候未到来解释。

二是所有涉及概率的理论,都无法被彻底证伪,例如孟德尔的显性基因隐形基因理论,哪怕做了再多实验,因为永远无法排除理论预测的小概率发生的事件。

所以可证伪性在科学哲学界已经被淘汰。可证伪性不能被用来区分科学和非科学

科学实在论和非实在论:

科学实在论认为科学研究的对象都是真实存在的,例如电子,原子,夸克,目的是正确描述这个世界。

反实在论也被称为工具主义,认为科学只应该关注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而不认为例如电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但如果否定这些存在,那么就会推翻所有取得的科学实验和理论,让他们被认为巧合。但是也有些比如 以太的概念,一开始被承认,后来被实验否认,催生出相对论。

科学是个进化的过程,先提出一个理论,然后发现很多例外和不能被解释的现象,再提出新的理论企图更好的解释它们,淘汰旧理论。

实在论 质疑反实在论 说可观察和不可观察的界限是什么呢?通过工具观察到的东西算不算可观察的?反实在论反驳说 总有一些东西是明显可观察的和不可观察的。

普通人支持科学实在论,认为希格斯粒子真实存在,而很多反思过这个问题的科学家则是反实在论者,他们常常自嘲为工具主义者。

科学理论的提出可以是主观的,但验证必然是完全客观的。

以为研究科学史的学者认为认为科学的发展不过是范式的转变,比如牛顿力学时期,大家都用牛顿力学的方法进行研究,这就是范式,也是科学的平稳期。后来相对论和量子论发明,就是科学的革命期,范式改变。这些改变是完全通过科学共同体的互相说服完成的,而非客观科学因素决定的。他认为范式具有不可通约的,不同范式的支持者无法交流,比如相对论中的质量和牛顿力学中的质量具有不同的意义。所以不同范式没有优劣之分,范式的转变更像是时尚的变化,而不像是一种真实的进步。


社会类

《弑君者》

这本书主要是为 一场英国历史上首次对国王进行的审判 进行正名。这场审判的背景是国王取缔了议会权力,坚持君权神授。所以议会就发动革命,希望通过审判让查理接受君王应该服从于法律,接受议会监督,但查理国王坚持不接受,于是只能判他死刑。但后世国王复辟,审判了判查理国王死刑的法官,虽然没有推翻国王服从法律的共识,但也转变了后世民众的观念,让民众更尊重王室,把之前的审判视为弑君这种带贬义色彩的行为。而这本书则是为这个审判正名,作者是个法律专业人士,他列举了前后两次庭审的过程和区别,说明了审判国王的庭审公正而程序正义,而且一开始也并没有想将国王至于死地,而之后的报复性审判则各种逼迫法官下裁决。同时也重点描述了一个审判国王的法官约翰·库克,他贫民出生,一生坚持公平正义,比如他认为律师不应该因为客户特殊背景而拒绝接案子,比如他既代理过臭名昭著的贵族的案子,也自掏腰包为贫民代理案子。同时他也写了很多文章宣传法治民主平等的理念,比如律师代理费应该设上限等。

其中也有很多有趣的小点,比如说 作者批判查理国王蠢,因为政治应该都是隐藏自己真实动机的同时实现自己的目标,而查理国王则明目张胆的推崇君权神授。又比如审判国王时,由于英国法律规定只有对等对象才能对受审者提出诉讼,于是议会宣称人民拥有最高权力,所以有权审判国王。

《A History of Warfare》

这本书讲述了战争与文化的关系。一个小岛上的一个原始部落毛利人展现了原始社会战争与文化的关系。毛利人随着族群的壮大需要扩展生存空间,两个选择,一个向海洋,开阔没有竞争。另一个向内部森林,需要与森林里的部落打仗。最后他们选择向内扩展,因为成本更低。为了更好动员族人去打仗,毛利人形成了有仇必报的文化,从小就教育孩子必须报仇。这样就更利于用种族仇恨煽动百姓去打仗。同时为了避免民间过度互相报仇而造成的内耗,又形成了制约报仇的文化。就是报仇要适可而止,不能过度报仇。这样在原始部落里,人类就同时有鼓励战争从而扩展生存空间的文化,又有抑制战争防止自取灭亡的文化。这两种文化形成某种平衡。

战争和文化的关系的另一个例子是 古希腊崇尚勇敢,因为古希腊的地形多山,在这样的地形下打仗一队兵如果前排胆怯而退缩,有可能造成整个队伍的溃败,所以不能接受,必须勇敢往前冲。古罗马在勇敢的基础上又加上了服从命令的文化,也是适应战场需要。

人类战争规模的扩大是因为武器的升级,导致人类自信爆棚,而不再畏惧两败俱伤族群灭亡的情况。此时扩张文化就占了主导,而像宋襄公那种其实属于传统的有节制的战争,已经赶不上时代的潮流。但随着核弹的发明,对战争导致族群灭绝的恐惧的文化再次兴起,形成一系列国际组织抑制过度战争。

让我想到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正确的理解似乎是,环境决定了文化,也就是最舒适的生存方式。同时当一个族群带着原来的文化迁徙到新的环境中时,又会把自己的文化和新的环境融合,互相影响互相改变。整体来说,文化和环境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对文化的认同,本质是对那种环境以及相应的生存方式的认同。

《理想国》

柏拉图一生未婚,只有老师和徒弟比较亲近

他强调了理性的重要性,认为人的灵魂分为三等,理性,义气,欲望。义气就是介于理性和感性之间的东西。正义就是理性通过义气控制欲望,三极各司其职各安其份。他认为理想的国家就是各行各业的人各司其职、井然有序。他一开始也像孔子那样到处推销自己的政治学说,但也同样不得志,也同样开班授课,成立雅典学院,指导未来的国王。后来有了一些施展自己抱负的机会,结果因为言论触怒了一个当过他学生的国王而被弄死,于是反思后觉得理想国无法达到,因为人都喜欢斗争,都会被自己的欲望蒙蔽,于是转而思考总结政治制度,对政治制度进行分类,分出了几个大类,其中他认为民主最大的威胁是暴民政治。

《报道伊斯兰》

本书作者是在美国和伊斯兰世界两边都不受欢迎的人。

报道伊斯兰 英语是covering 一词双关。既是报道的意思,又是掩盖的意思。

伊斯兰是个很宽泛的概念,它包含很多种族和教派,在很多阿拉伯国家,混杂着很多民族聚居,而伊斯兰教成为了凝聚这些民族形成国家认同的重要纽带。但是被西方世界塑造成了高度同质化标签化的形象。

作者认为当代对东方包括中国和伊斯兰的研究,都是从西方人的视角,带有西方人的偏见。比如对伊斯兰就有很多偏见,标签和干涉,这些偏见让穆斯林感到不满和敌意,又进一步抵制西方,导致了自我实现的预言。

作者主要讲了美国对伊斯兰世界认识存在的问题。不同于欧洲,美国与伊斯兰世界交流不多。伊斯兰正式进入美国人视野是在70年代,当时美元和黄金脱钩,油价暴涨,伊斯兰似乎成了美国政客和媒体的甩锅对象。讲了两方面的问题。一个是媒体报道对伊斯兰的偏见和错误引导,比如伊朗绑架屠杀美国使馆人员,被说成了伊斯兰的人做了这些是,很多事情也故意加了伊斯兰这个定语,误导了受众。虽然美国的媒体是自由的,但还是受到了政治、金主、媒体从业人员自身认知的局限性等因素的限制,导致了报道伊斯兰的偏见,即使像纽约时报这样的精英报纸,也无法就一个伊斯兰相关的问题深入分析其地域、政治、文化等多种因素,而只是泛泛而论。即使有当地记者传回的更加客观的报道,美国的编辑也会对报道进行再加工,改的面目全非。

另一个方面是美国学术界对伊斯兰世界研究的偏见。很多伊斯兰的问题,其实和当地的民族和文化有更大关系,而和伊斯兰教关系不大,但美国学者却会从伊斯兰教的著作中捕风捉影找证据证明这个问题就是伊斯兰教义导致的,造成了人们对伊斯兰教的偏见。造成这一现象的问题,一个由于美国伊斯兰研究比较冷门,研究资源比较少,很多资料都是来自欧洲的二手资料。二是地域性的学术研究受政治影响太大,很多学者本身就是fbi的线人,他们会通过控制学术研讨会的主题和参会人员来控制研究的方向和范围,引导研究为政治服务。第三个是很多研究 成为了迎合满足大众的需求的消费品。比如恐怖事件发生时就会相应请一些伊斯兰学者讲相关话题。

作者认为要克服这些偏见,就要在研究时真心感兴趣,同时了解材料的局限性和所带偏见。

《清教徒的礼物》

本书讲了美国清教徒文化创造的优秀的企业管理模式。

清教徒一开始大规模来美国是遵循一些有效的模式,比如春季顶着风浪来美国,这样一下船就能开始耕种,提高了效率。因为这些模式好,使得清教徒殖民区发展兴盛。

清教徒文化上有4个优点,1. 人人平等; 2. 自己动手、亲力亲为;3. 杰出的计划和组织,源于崇尚集体主义,愿意为了共同目标为他人奉献; 4. 崇尚特殊技艺。比如各种手工、发明。清教徒把特殊技艺和对上帝的崇拜联系在一起,获得了神圣性。

这些文化塑造了优秀的企业管理制度。企业管理制度的源头是一家兵工厂,后来逐渐推广到各个大企业,加之法国的技术,使得美国制造业在一战后腾飞,从20世纪20年代兴盛到70年代。

美国企业管理的基本思路是自下而上,内行领导内行,员工按工种、职责分类分部门管理,并且可以逐级晋升,一步步由不同技术工人晋升到管理者。同时部门小经理可以多线汇报,既汇报给区域经理,也汇报给总公司同部门上级。这样通过领导与下属之间的信任关系,确保了优质信息的有效流通和传达。

20世纪50年代,美国人把自己的企业管理模式带给了日本,使得日本制造业腾飞,在此之上日本发展出了优秀的质量管理体系,同时美国这种企业文化上对日本的输出与帮助,也帮助自己把企业管理方式系统化、清晰化、文本化。

但是70年代后,美国企业开始衰弱,是因为引入了专家管理模式。这种模式主要依靠会计、律师、专业管理人员(mba),管理上更注重数据分析,尤其是掌握这些数据的顶层管理者的决策。作者认为这样不好,因为有很多重要的企业管理信息是无法通过数据体现,而只能通过上下级之间的信任来传递的。之后80年代,美国人又反过来学习日本的管理模式,但为时已晚。

不过2000年后,互联网企业的兴起,又让这种清教徒式的自下而上的管理模式死灰复燃,重新焕发活力。

作者也提到东方文化注重勤奋和集体主义,有点类似清教徒文化,有可能第三次工业革命发生在东方。

**思考:**清教徒文化更像是墨家。中国的集体主义和清教徒的集体主义的本质区别是,中国的集体主义是人人不平等的强迫式的集体主义。比如士农工商的不平等,家族国家体制上的不平等,甚至是君子小人的区分和圣人的突出也是一种人人不平等的体现。而清教徒的集体主义则是大家在认同同一目标的基础之上平等自愿为集体奉献。

《自由论》以赛亚·柏林

消极自由:

他人没有干涉的情况下依然有的自由,例如言论自由。但是一切都是相互关联的,所以消极自由是有前提的,在一定限度内可以自由做事,这就是私人与公共的分界线。一个人必须有一个私人领域,在这个领域中有神圣不可侵犯的自由,只有这样才能发展出完整的人格,才能拥有勇气、活力和天才的显现,成为发展的可能。这种自由包括五个方面:

  1. 相对公权力而言的个人自由
  2. 言论自由
  3. 宗教自由
  4. 享受自己财产的自由
  5. 不受任何专断权力控制的保障

**积极自由:**不受限制达成自己的目标,例如自我实现。希望成为自己的主人,从柏拉图理想国,到康德,黑格尔,马克思,都是这一派的。一个人用自己的理性,达到自己的理想的自由。

积极自由暗藏隐秘危险。

  1. 因为每个人价值观不同,在争取自己自由时会产生矛盾冲突。当我们要做自己主人时,意味着要用理性去压制内心的情感、冲动、欲望、本性。一个人在追求自己积极自由时往往会觉得自己是理性的正确的,别人是不对的,所以在追求自己的自由的过程中会去压制别人的自由。
  2. 看似追求自由却往往会导致集权。当要做自己的主人时,人们往往会把“我”误以为是一个集体、国家,最后变成追求国家利益,而集权国家又会以“实现目标后就能让每个人得到自由”为借口压制迫害个人自由。

这两种危险结合起来,就会导致乌托邦式的国家,压制个人自由而去追求看似绝对的价值理念。

所以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有不可调和的分歧。以赛亚柏林站在消极自由的一边。积极自由认为存在绝对真理,在那里人们相互包容互相支持,洋溢着美德,但柏林认为这样的绝对真理在人类社会不存在,积极自由倡导者把自由当成某种手段工具来实现某种理想。然而柏林人认为自由本身应该是目的,自由本身就有其光辉的价值,我们永远说不清什么是更大的真理或者幸福,人与自然与社会与人之间的互动会不断产生新的东西,这种新颖的未完成的状态,才是人类的本质。比如女性在追求女权的过程中,一开始追求恋爱自由,之后追求更高的社会地位,财富分配,拒绝生育的权力等等,这些都是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不断产生的新的东西和价值。人是复杂的,人的意志与欲望的分界是模糊的,人是会犯错的,不是完美的,人的目标是多样的,可能相互矛盾而永久敌对,对此只有想方设法将冲突和伤害降到最低。这就要用到消极自由,在确定各自的疆域之后,尊重疆域之外的东西,甚至对于无法认同的东西都不用尊重,只需要容忍就行了,这样就能避免倾轧,守住人道主义的底线。所以消极自由是退而求其次的价值观,充满让步妥协与实用主义。正因为对权力扩展有所限制,才能避免领导者过度扩张权力而产生集权。虽然消极自由会导致不思进取、堕落的生活方式,但柏林认为我们的时代已经有太多技术和对生命的控制,所以需要开明的怀疑主义,对特立独行者的宽容,以及无害的小乐趣。

自由并不是人的天性,人性很可能是更愿意逃避自由,成为奴隶,因为人怕为了自由而担责任,古罗马历史就反映了这一点。所以自由是现代社会偶然发展出来的高阶文明。

知识不一定带来自由,1. 知识是理性,人可能因为过度追求知识而丧失自由。2. 知识会为人打开一扇门,也会关上别的门,比如会打消很多艺术家的不切实际的幻想和灵感。

隔断欲望并不能带来真正的自由,柏林认为那只是逃避。

不要轻视概念的影响力,因为有些学者提出的概念会被滥用而导致社会灾难。只有重视概念,分析辨析,才是社会的希望。


《通往奴役之路》

哈耶克

批判凯恩斯主义,凯恩斯主义主张政府刺激需求和主动投资来提升经济。

哈耶克主张古典自由主义,认为政府应该尽量少得干预经济,而应该让人们自由竞争,通过自由竞争来促进经济发展,政府则应该设计精密的法律制度来尽量保障竞争的有序性,只有在一些比较难产生有序竞争的领域政府才能主动介入引导发展。

他也批判了社会保障,认为社会保障会让人们产生某种特权,从而安与特权而妨碍竞争。虽然在公平竞争的环境下穷人要取得成功比较难,但至少是有机会的,如果社会保障过度,则完全没有机会。

同时他也批判了一些国际发展性组织,认为他们没用,妨碍竞争。

讲者认为古典自由主义导致的殖民扩展使得殖民地被严重剥削,对殖民地弊大于利,但是不同国家的殖民地最后发展程度却有显著差异。比如英美的殖民地后来发展的比较好,而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地则面临各种问题。

《扫地出门》

讲了美国贫困阶层租房困境的故事

美国的租房者有1/8 会被房东频繁驱逐,驱逐理由多种多样,比如有家暴,或者过度抵抗家暴,或者和邻居结仇被邻居砸坏了门,付不起修门钱等等,因为家暴的警察上门的话政府会处罚房东,所以房东会想尽办法驱逐会给他们惹麻烦的穷人。

贫民区的房租虽然和好区房租差别不多,但是差房子会消耗更多 其他费用,比如差房子保暖不好,所以要消耗更多暖气费。穷人因为各种原因在很多方面会支付比富人更高的成本

政府虽然对穷人有补贴,但是房东会钻孔子,故意提高房租骗取更多补贴,导致有限的房租补贴只有很少部分幸运的人可以享用。而且房东不一定想要政府补贴,因为要得到政府补贴,房屋条件就要满足标准,比如下水道堵塞就要及时修理。但是房东喜欢各种偷工减料减少成本,房客虽然可以举报,而且法律也保护举报人不被报复,但是由于穷人本身就有各种各样的毛病,比如欠房租,弄坏东西,房东很容易找合法途径驱逐他们。

穷人也很难脱离贫困,也会代代相传,因为首先穷人的社会关系和环境都比较差,导致他们总是受到坏的影响。同时贫困带给他们很多心理压力,导致他们更容易做非理性短视的事情,例如拿到补贴就立刻买大餐享受。第三,他们的抗风险能力更低,一旦发生意外就容易陷入深渊。他们被驱逐后会陷入恶性循环,法院会判他们以很高的利息偿付欠房东的房租,同时也会影响他们的信用记录,让他们办很多事都要付出更高的成本。

《超级合作者》

[美]马丁•诺瓦克

作者把数学运用到生物学领域,建立数学模型分析合作的意义。

首先讲了生命通过合作而进化,从rna 到细胞,再到线粒体,再到高度合作者类似蚂蚁。

但又会遇到囚徒困境,就是两个罪犯分开审问,如果两个人都不背叛对方,不招供,那么就都能得到最优的结局,但只有一方背叛招供,另一方不招供,那背叛一方就会得到次优结局,但双方都背叛就会得到最差结局。结果通常是双方都招供。但如果囚徒困境反复发生好多次,有的就会选择先尝试合作,为的是下次对方也合作。但也有极端利己主义,下次也不合作的。通过数学建模和计算机模拟,作者发现最优策略是以牙还牙。就是一开始先选择合作,然后根据对方的选择以牙还牙,对方如果合作,就继续合作,反之就背叛。但这种策略也可能导致无休止的报复。另一种改进策略是,宽容的以牙还牙,就是对方如果背叛,就以一定概率进行背叛。

合作的方式有物种

  1. 直接互惠
  2. 间接互惠,就是做一些事情提升自己的名声。
  3. 空间博弈,在多个对手的复杂环境下,进行博弈。环境更复杂更多样,更有利于我们找到自己适合的合作者,所以大家都要去大城市
  4. 群体选择,合作者组成的群体更能胜过背叛者组成的群体
  5. 亲缘选择,人们更倾向和亲戚合作,因为容易传自己的基因

只有人类能够使用全部的5种合作机制。尤其是人有语言,所以更利于名声的传播。

合作中 惩罚会伤害合作的最终成效,而更多奖励则更有助于合作。

国家和国家之间的合作,涉及工地悲剧问题,就是可以免费使用的资源一定会被滥用,只有一个自私的人滥用免费资源,大家都会报复性争抢着滥用资源,最终导致整个环境被破坏,例如海洋问题,碳排放问题等。解决方法是借助名声的力量,让大家为了追求好名声而保护环境。例如公开每个家庭的碳排放量,用电量,公开家用电气的能源效率,给每个国家的环保指数进行排名。

《美国大城市的死于生》

作者是个记者

Jane Jacobs

1933 年国际上通过了城市规划大纲,反映了现代性和工业化对城市的需求。要求对城市进行功能分区。主要有几个要点,

  1. 居住,认为居住面积要扩大
  2. 工作:工作场所分布过于随机,有的距离生活区很远,导致过多交通
  3. 游戏:大城市缺乏空地,绿地少,位置不集中
  4. 交通:道路宽度不够,交叉口 过多,不适合汽车。

但是这些要求在实践后显现出很多弊端,美国很多大城市中心区衰弱,变成贫民区。后现代性就对此批判,要求对人的关注更多。

主要有两个要点:

  1. 影响城市死与生的关键是多样性
  2. 讨论了街道和人行道的用途

多样性包括:

  1. 一个区域的主要功能必须大于两种
    1. 这样更多人流能在不同时段来到这个区域,例如白天来上班,晚上来看电影
    2. 失败的例子是华尔街,只有办公用途,周围一切设施例如餐馆都围绕办公用途,只有不多的赚钱时间,所以价格上升
    3. 成功的例子,纽约西51th 街附近,原来只是办公区,后来建了卡内基剧院,然后就滋生了更多旅馆,更多文艺界人士搬来这里居住,使得整个区域生机盎然。
    4. 区域功能要结合自身特点,例如Manhattan 高楼林立,是适合旅游的地方,所以可以发展旅游业
  2. 大多数街道必须短
    1. 要容易转弯
    2. 容易孤立街区,使得街区丧失生机
    3. 四通八达的社区为人民提供了多样性选择,更容易吸引人流发展壮大。
    4. 上海浦东陆家嘴,路很长很宽,没有生机,浦西黄浦区,路小而短,很有生机。
  3. 一个区域里的建筑必须包括一定比例老建筑
    1. 包括普通,貌不惊人的建筑
    2. 因为老建筑成本低,适合中等及小型企业,让一个区域既能包含高级企业,也能包含小公司
  4. 人流密度必须高
    1. 高密度居住区有利于增加人流,增加区域活力
    2. 美国很多贫民区实际是低密度街区,例如加州oakland

人行道作用

  1. 安全步行空间
    1. 决定了人们对城市安全性的评价
    2. 大城市陌生人多,就带来的安全问题
    3. 要让人在陌生人中感受到安全,这样人们更愿意上街活动
    4. 是由街边住户维护的,是自发的网络,不是由警察维护的
    5. 一条经常有人使用的街道往往是安全的街道
    6. 安全的条件
      1. 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要区别分明
      2. 要有眼睛盯着街道,这些眼睛是街边住户,要让他们面向街道而非背对街道
      3. 要有行人,行人越多,才能吸引住户更多关注街道
    7. 解决方法是在街道上建立更多商店,
      1. 让人们更多使用街道,
      2. 城市的商店最好在各个区域分布均匀,这样避免出现人很少的街道
      3. 商店的店主和员工本身就是街道治安的维护者,是最有效的监视者保护者
      4. 人们上街购物可以让人们互相观看,更有生机
  2. 交往空间
    1. 人行道把互不相识的人聚集在一起,促使陌生人互相认识交流
    2. 需要信任,微小行为促成信任,例如简单的聊天,问询,产生公共空间的认同感,归属感。
    3. 例如人们可以把钥匙寄放在一个店里,让别人取
    4. 又比如店主会帮忙连接有相同兴趣的顾客,使得大家成为熟人,增加街道的安全性
  3. 孩子玩耍空间
    1. 人行道适合孩子玩耍,因为人行道更能吸引大人的注意力
    2. 让孩子和周围陌生的大人产生更多互动,孩子能更多学习大人的行为,建立信任。
    3. 同时陌生大人也能制止孩子做坏事,起到教育作用
    4. 人行道给孩子提供一个易于到达的玩耍空间
    5. 孩子也能反过来教导陌生人社区规则,例如让陌生人不要扔垃圾,
    6. 这就要求人行道具有一定宽度

《反智时代》

讲述美国的反智文化,谎言中的美国文化

作者是个记者

三大因素导致反智主义盛行

  1. 宗教因素
    1. 基督教的基要主义,主张严格按照字面意思理解圣经,所以反对进化论
    2. 地方自治 导致南方因为坚持基要主义而不教授进化论,导致不发达地区缺乏科学知识的教育而变得更加不发达
    3. 1960年代的反战民权运动反对一切权威和主流生活方式,这引起了基要主义的警觉,因为这就是反对他们代表的主流宗教价值观,所以基要主义者开始慢慢扩张,影响美国各个小学中学大学系统,导致这些学校教授更多基督教知识而非科学知识。影响了1/3的美国人,例如很多人相信不能用避孕套防止艾滋传播,因为艾滋是上帝对人的惩罚,最好的避免方式是少性爱。
  2. 政治因素
    1. 共和党极右政治势力和基要主义结合
    2. 基要主义建立自己的宗教大学 Patrick henry 大学,大学的学生都是从小不接受学校教育只接受家庭宗教教育的虔诚信徒
    3. 小布什团多很多人来自这所大学
    4. 小布什和川普在台上时都削减了科学尤其是与基督教相冲突的科学事业和相关政府部门的支持
    5. 这导致了美国社会的反知识精英的文化,迫使很多知识精英的政客要伪装成草根赢得更多选票
  3. 文化因素
    1. 1950年代前 美国主流是中流文化,
      1. 既不像贵族文化那么阳春白雪
      2. 也不像底层文化那么接地气
      3. 崇尚个人奋斗,理性,知识
    2. 之后电视和互联网媒体兴起,
      1. 导致娱乐至上主义兴起,
      2. 电视和互联网的短小内容的形式虽然更利于信息快速传播,
      3. 但也让人们更加沉醉于这种简单短小的娱乐方式,
      4. 更加容易被短小情绪化的口号煽动
      5. 尤其是那些底层缺乏科学知识的民众,更加难以辨别互联网信息的真伪,导致容易被假信息忽悠,并且沉醉于这些反科学的宗教的虚假信息之中,变得更加反智
      6. 社交媒体的兴起也让每个人都能成为自媒体,降低了媒体的标准,也降低了媒体信息的质量,因为传统媒体都会严谨审核自己发布的信息,而社交媒体则充斥偏见和谎言

作者认为要解决反智主义的问题,就要知识精英更多站出来发生,同时也需要契机,让底层民众认识到反智主义的危害。

其他人对本书的批评是

本书站在精英角度过度批判娱乐至上主义,新媒体的兴起也有好的一面,就是让更多底层民众能享受更多娱乐方式和资源。

同时本书过分注重宗教因素,而忽略美国南北矛盾的社会因素,因为同样宗教传统根深蒂固的欧洲却没有像美国这么分裂。主要原因是美国南北的地域矛盾,南方觉得被北方政治上长期压制,所以有逆反心理,反对一切北方出现的新事物和新文化

《漫长的诉讼》

讲了1970 - 1990 年代美国波士顿郊区的一个环境诉讼案件

这的地区位于大城市边缘,也临近哈佛大学,所以有很多知名学者和名校律师参与。

作者从一个这个案件的主要控诉律师的角度出发描述整个案子

美国民间控诉公司的案子,一般律所会承担全部而高昂的前期调查成本,然后从赔偿中提取50-60%的回扣。 但是有很多案件律所签下后 会把它悬置,而不去处理,因为难度太高。

案件是 这个区域引入了一些皮革厂,皮革厂排放三氯乙烯污染地下水,使得很多孩子得了白血病。

案件一开始是一个大律所接手,但是没有诉讼,因为环境诉讼在当时还很罕见,很难打,后来在案件快过追溯期时主人公的律所接手,进行了一些调查,投入了几百万美元调查,同时主人公还推掉其他案子,全心全意处理这件案子,但是导致他没有其他收入支撑他这段期间的投入,最后被告大公司律师采用了常规的拖延,混淆视听,使案情复杂化这些手段,比如被告对原告的取证可以拖很久,且会问原告很多细枝末节的问题,使得法官裁定无罪,最后不得不庭外和解,被告赔了几百万美金,但是不足以弥补主人公的投入,导致主人公破产。后来主人公还是继续追踪,发现被告有做伪证,还有在诉讼前停止向地下水排放污染物的行为,法院认定被告做伪证,但没有翻案。最后还是90年代,美国环境属根据调查研究,认定被告公司污染环境,进行诉讼,最后被告不得不承担改善当地环境的花费。

《远逝的天堂》

作者:Kottak

本书讲述了美国一个人类学教授 见证巴西一个落后渔村现代化的过程,反思了是否该保留原生态

kottak 第一次到巴西皮村 是上大学时期,当时是一个人类学考察项目,要考察原生态的渔民如何生活。那时巴西皮村是一个原始渔村,景色优美,人民淳朴,但是也很落后。没有正规道路通往皮村,唯一一条路也经常被海水淹没。虽然是渔村,但是没有冷冻设施,所以打来的鱼无法保鲜,只能在当地卖,限制经济发展。卫生状况也很差,一条河同时作为饮水水源和排污水道。人民教育程度也很低。人民的其他生活方式也很原始

kottak第二次去时是10年后,那时他已经成为教授。那时的皮村,因为摇滚明星的访问与推广,吸引了很多嬉皮士来此居住,也吸引了很多游客,也有开设了化工厂,人民也拥有更多现代电器, 经济在逐步发展。但是自然环境被破坏,原本美丽的海滩因为建造化工厂而被弄得很乱很丑,化工厂也排污,大量游客的到来惊吓了当地产卵的海龟,导致海龟数量减少。kottak 对此很失望。

后来又过了很久,受皮村友人邀请他再次访问皮村,发现那里改善了很多。化工厂为皮村修路,资助当地教育,帮助当地人提高生活水平,当地人也不只是从事渔业,有的在化工厂打工,有的从事旅游业,有个老渔民因为开了酒店,生活蒸蒸日上,而如果是原来,他会随着收入减少而生活越来越困苦。同时化工厂也在环保组织的帮助下改善了排污问题,并且帮助当地改善环境。

kottak后来又带着儿子来了一次,这一次是带去了一个公益项目,在他和他儿子的努力和帮助下,皮村逐渐转型为纯粹依靠旅游业的村子,重新恢复了原本优美的自然环境,关闭了工厂,重新恢复了原生态。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原生态的生活非常原始艰苦,我们无权要求别人保持原生态。但是我们可以帮助他们逐步改变,在提高自己经济水平生活质量之后再去恢复原生态。

《国家的视角》

作者是斯科特

主要讲了 为什么近现代那些试图改变人类状况的项目最后会失败

什么是国家的视角,就是清晰化,简单化得处理问题,这样方便中央政府监控管理,例如欧洲的很多城市布局都很杂乱,但是美国新建的现代城市布局都很清晰简单。又比如德国的林场,原本种植多种树木,经过现代化改造后只种植单一经济作物

国家的视角的作用,就是极端现代主义,过度追求单一目标,导致让人们 失去生活乐趣,也会伤害经济发展。例如一些新建都市,规划布局过于简单,居民区和商业区清晰分块,导致丧失城市生活乐趣。又比如坦桑尼亚强制农民改变原来生活生产习惯,强制集中定居。以前一块地里农民会种多种作物,这样既可以防范病虫害,也能有效利用土地肥力,同时降低某一种作物欠收对收入的影响。但是改革后政府规定田里种什么,每一块地只能种植一种作物,这样方便政府管理,这就违背传统农业经验,造成收入直线下降,粮食减产,不得不进口粮食,也影响了经济,而唯一获利的是农业官员,通过随意制定种植规定和指标,给自己冲业绩。最后幸亏及时纠正,避免了更大的灾难。

造成这些大的国家项目失败的原因是因为理念不能覆盖现实,过度追求绝对理性会导致忽略那些违背理性但确实有用的知识,例如日常经验、习惯和常识,所以正确的做法是抛开教条,灵活应对现实

作者反对滥用国家权力,反对滥用理性主义,认为秩序不必整齐划一,而应该是多元的,作者推崇无政府主义,不是不要政府,而是不要统一化的政府。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亨廷顿

他写这本书在越战快结束时,主要反思为什么越南没有形成稳定政府。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过程种如何达成政治稳定。

关键问题在于他们政府的有效程度,要先有权威和坚强的政治领导才能提供稳定秩序。

如何良好过度建立有效政府?就要学习欧美的转型

欧洲近代出现新生社会力量,但是被教会和封建贵族压制,所以新生力量需要联合原本与教会敌对的君主和议会,法国和德国联合了 君主,所以有了一段漫长的君主专制。英国则是联合了议会,甚至建立了只属于新生社会力量的下议院,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美国延续英国的制度,一开始有很多分散自治的政府,也没有君主这样的权威,所以用理性和妥协的方式自下而上组织起来,形成了权力分散的三权分立制度。这些过程本质是旧有的权威和新生力量结合,对社会进行改良。

如何改良?3个方面,权威合理化,功能专业化,参政大众化。总结就是政治现代化,制度化。

权威合理化就是要摆脱君权神授,宗教控制,让权威理性化,符合公共利益诉求。

也就是政治组织程序获得全社会普遍认同

政治制度化水平有几个方面,

  1. 适应性,政府是否能与时俱进,调整自己的执政目标、使命和利益诉求
  2. 复杂性,就是一个政府有多少独立自治的机构,这样总有一个机构能符合新生诉求。比如日本就有天皇,幕府,大名,甚至地方巨商这些拥有大权,且能够相互牵制的自治组织。
  3. 自治性,政府能多大程度不受别的因素干扰,为社会公共利益工作,干扰因素包括腐败,宗教,君权等
  4. 内聚力,一个组织越团结,制度化程度就越高。而要让组织团结,就要让社会有复杂的利益网络,使得每个人都属于多个利益集团,这样两个人可能在某些利益上对立,但在另一些利益上一致,就不会出现纯粹对立的情况。

发展中国家出乱子主要出在新生社会力量崛起,但是政治缺乏制度化,无法容纳和反应新的社会力量的利益诉求,政治腐败僵化,最后导致大动荡。这样要么导致自上而下的改革,要么导致自下而上的革命。有一种绕开的方法就是新生力量腐化政府,从而实现利益诉求。但是最根本的还是大众参与改革。无论是改革还是革命,成功的关键是能否团结农民,而团结农民的关键是土地改革,因为农民只看重利益,而不看重理想。比如俄国革命后改革派上台,进行了有效的土地改革,把土地从地主手中分给农民,赢得民心,但是由于主要改革者被刺杀,改革破产,最后导致革命,共产党上台。改革者通常和革命者是竞争对手。

所以发展中国家通常缺乏坚强的政治领导来推行改革。而有两种组织能提供这种领导,一种是共产党,它有很强的凝聚力,且渗透社会各个方面,例如青年团,妇联等,所以能够提供稳定的秩序。另一种组织是军队。这两种组织在完成改革建立权威后,都需要政党化,多党政治,比如军队可以推出自己的政党,参与选举,最后实现政治现代化。

思考

关键在于要有一个权威,这个权威要能实现精英阶层稳定按照民主秩序行事,可以先让精英投票,然后普及到一般百姓,同时要具备自我发展更新的能力,要有一个稳定的制度能让更多的人逐渐参与到民主过程中,从而最终达成全民民主的目标。

《语言学的邀请》

一种语言会向人们灌输这个社会的架构和权力运作体系,例如”嫁”和”娶”就反映了 东方社会男女的地位高低,而英文里只有marriage。又比如”采访”一词反映了主客之间的关系,而英文里只有interview

同时语言也灌输了某种风俗文化习惯。不好的语言会给人灌输邪恶的道德。例如二战时 雅利安人 和 “非雅利安人” 的二分法的语言,就向德国人灌输了种族主义。”东亚共荣圈”的提法也美化了侵略。

语言的另一个作用是提升人们的思维能力,通过更多的抽象词汇,丰富人们的思想。比如商科里就有很多专业的抽象词汇。

《崩溃》

贾雷德

作者是《枪炮细菌。。。》的作者

作者考察了各个种族如何崩溃,崩溃的定义是人口骤减,社会秩序丧失。

有的种族就是破坏了一个岛屿的生态,有的种族和别的种族在同一个岛屿上生存,但是他们崩溃了,而另一个种族则好好的,也有的种族内部发生大屠杀。

作者总结了4个崩溃的原因,

  1. 知识缺乏,比如对气候变化知识的缺乏,导致没能及时做准备
  2. 对理性的自负,导致过度扩张生产,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环境。也有统治者权力过大,导致过度砍树做大的形象或者宗教工程,最后把树砍光了,大家没有木头做船只,出海捕鱼,只能在近海捕捞小海产和鸟,最后这些都捕捞完了,就饿死了。
  3. 过度的文化自负,坚持原有的生活方式,而不根据新的居住地的环境调整适应,比如坚持吃原来习惯吃的东西,而不去吃岛上盛产的东西,最后导致破坏环境而灭亡。也有的例如卢旺达,坚持大家族的生活方式,导致生育没有节制,人口过多,贫富差距过大,年轻人没有土地耕种,没法谋生,最后只要国内有一点点内部矛盾就容易引发互相屠杀。
  4. 快灭亡时顾不了其他,竭泽而渔。

《浅薄》尼古拉斯· 卡尔

讲了互联网如何毒化大脑,

人原始时期本来就是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因为需要时刻注意周围的环境。

但是通过文字的阅读,可以让人们提高注意力,以及无视外界干扰的能力,从而增强深度思考的能力。

但是互联网的出现却削弱了人的这项能力。互联网有很多链接,随时分散人的注意力去看链接里的东西,而不是集中注意力在阅读主题上。同时由于信息在网上很容易查到,降低了人们记忆信息的努力和意愿,但是强大的记忆力和丰富的知识是创造力的基础,所以互联网让人更加浅薄,无法深度思考,产生创造性的东西。

另外集中力越高的人同情心越强,所以互联网也降低了人们的同情心。

《混乱》哈福德

本书讲了混乱的作用。

这个只适用于需要创造性的环境。对于需要秩序调理的环境例如流水线,这个不适用。

个人层面,意外情况可以催生新的创意的方案,例如地铁突然停运让有些人发现了更好的上班路线。那些有高学术成就的教授都是频繁改变研究方向和课题的人。意外的影响能激发创造力。

团队层面,多样化陌生人组成的团队相比熟人构成的团队更有创造力。因为每个人都敢于发表不同意见,而不是为了保持一体一致性而保持沉默。

高层博弈层面,人为制造混乱能让自己的团队开阔新的领域,紧跟时代步伐,比如不断更新企业目标和管理理念,虽然会造成很多不确定性,但也让企业与时俱进,创造新的机会。又比如亚马逊创始初期,贝索斯不顾企业是否能承受庞大的订单量,而是一位追求更大的客户需求,在各处打广告招揽顾客,让需求拉着企业往前发展。人为制造混乱也能打乱对手的应对回路,使得对手应接不暇。

《下沉年代》

主要通过三个60年代生人的故事,描述了美国现代社会是如何衰弱的。

首先是北部工业区的黑人单亲妈妈,美国80 90 年代工厂外移,导致北部工业区大量的工人失去工作,原本50 60 年代工人不需要多少学历就能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但是一切都改变了,大量工人失去工作,原本美国排名前十的社区迅速衰弱,很多白人搬离了,但是还有很多黑人和少数族裔没有资本搬去别的地方,只能呆在原地,毒贩黑社会占据社区,年轻人要么吸毒,要么加入黑社会帮派,互相斗争,时不时莫名其妙就死了。留在那里的工厂给工人的待遇也越来越低,要求工人做更多的事情,劳动环境更差,工会也和工厂妥协,帮不到工人。

第二个是长期呆在华盛顿的政客,之前当过民主党拜登等人的幕僚,后来又当过参议员。他揭露美国政治如何被大公司赞助的游说集团裹挟,08年金融危机后无法推出有力的措施惩罚犯错的银行和金融机构和一些个人,政客和华尔街的人勾结在一起,很难对华尔街的人形成有力约束。那些游说集团甚至用各种手段操控民意,引导舆论,比如扶植一个看似草根的政客吸引民意,其实那个政客听命于游说集团。从全国获取财富,向硅谷聚集。

第三个是南方爱尔兰后裔白人,被称为垃圾白人,他是一个企业家,想进一切办法在本地开小公司,利用本地的资源,服务本地经济。例如开个加油站,卖的是本地产的农作物做的生物柴油。由于大型连锁企业的渗透,导致他的企业被各种挤压,竞争不过类似沃尔玛这些企业的价格,无法生存,其他的本地企业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导致利润全部被大企业吸走,而不能留在本地,很多本地的小企业主同时也是本地精英人士,例如棒球教练等,这些人衰落后导致百姓和本地社区的纽带变得越来越弱,社区的文化不断衰落。

这些问题也揭示了为什么16年川普崛起,因为百姓痛恨华尔街的舆论和经济的控制,还有移民对本地社区文化破坏,以及大企业对本地社区文化的破会。


历史类

《不含传说的普鲁士》

普鲁士原本是德国某区域的异教徒原始住民,行为野蛮,比如允许一夫多妻,允许杀女婴,但也骁勇善战。不过还是被更高等级的骑士团征服,骑士团带去了基督教,以及文明的制度,例如原始的议会,国王和首相,还有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这些民族混合形成了普鲁士人。但骑士团上层都是外族比较腐败。后来一个家族通过继承的方式夺取了普鲁士的掌控权。腓特烈一世对普鲁士完成军事化改造,人人皆兵,他自己被称为士兵国王,一生没有别的爱好就是当兵打仗。腓特烈二世为了支持军事政体做了一系列改革,欢迎移民,支持工商业,之后对外战争取得很高成就,脱离了波兰附属国的地位,加冕腓特烈大帝。之后法国革命后政治军事上被法国击败,于是效仿法国的改革,在皇帝和宰相匹斯麦的改革下,解放农民,提升其他各民族的地位,包括犹太人,联合德意志各个民族,终于对外战争取得胜利,但是因为过于强调德意志民族而使得普鲁士的概念淡化被遗忘。

《财富之城》

讲述了威尼斯兴盛衰落的过程

威尼斯一开始在海上和热那亚争雄,依靠强大的国家凝聚力击败热那亚,称霸地中海。它通过战争、购买等方式获得性价比高的土地港口,它在获取土地时有很强的经济头脑,只拿有价值的且价格实惠的土地,然后建立的地中海海上贸易网。它建立各种制度监督官员保证殖民地官员的清廉,同时建立高效的生产贸易体系。后来奥斯曼帝国崛起,威尼斯被击败,只能臣服,再后来葡萄牙发现了好望角航道,比经过中东地中海的亚洲到欧洲的路的运输费用更加低,于是地中海贸易就开始衰落,威尼斯进一步衰落,很多年轻人放弃海运业务,转而从事房地产。威尼斯对欧洲的贡献却无法抹去。首先是丰富了贸易,把亚洲各种货物输送到欧洲,第二是为小国大规模海上殖民开创了先例,让后来的葡萄牙英国纷纷效仿。

《战后欧洲史》

Tody Judt

一共有4卷

第一卷 1945 - 1953

战后欧洲百废待兴,各种设施被破坏,大量人口死亡,物资紧缺,人们生活困苦。而且战后民族矛盾、领土变迁导致很多人不得不被迫迁徙,也有很多日耳曼人被驱逐或者伤害。对纳粹的清算方面,很多纳粹本身是技术人员,例如医生,工程师,且纳粹党员很多,所以无法彻底清算,只能把大部分人列为可判罪,但最后都没有起诉。奥地利一开始坚定得支持纳粹,很多人参加了纳粹党迫害犹太人,但是战后只处置了几百人,还把自己打扮成被德国入侵的受害者。法国很多绥靖投降的也把自己打扮成支持戴高乐政府的,而且这些人很多变成了审判纳粹的法官。德国由于纳粹思想根深蒂固,只能慢慢清除。而东欧对纳粹的态度则严厉很多,一方面由于纳粹对东欧伤害较深,一方面因为上台的是左翼政党,和纳粹的右翼人士矛盾较深。

政治方面,战后欧美觉得主要威胁还是德国,所以把精力放在如何限制德国上,而对苏联采取妥协的态度,例如对待东欧,和斯大林达成协议,某些东欧国家由苏联彻底控制,某些则是西欧控制,还有一些组成左翼和右翼联合政府。再后来苏联在东欧发动一系列政变,彻底掌握东欧政权,夺取了联合政府的政权,导致冷战逐步开始。

经济方面,为了防止极右法西斯复苏,各国普遍采取左翼福利政策,给百姓提供最低生活保障,但是后来各种天灾导致粮食严重欠收,通货膨胀严重,人们开始向往共产主义,为了防止共产主义,美国给西欧提供了大量贷款,本来也要给东欧提供,但是被斯大林拒绝,害怕东欧被拉拢到美国这一方。一开始东欧希望苏联帮助他们完成工业化改革,提升经济,但是苏联对待东欧则更多的是吸血,规定各个东欧国家必须生产什么,向苏联提供什么,从而从东欧榨取了很多经济利益。

第二卷 1953 - 1971

斯大林死去,赫鲁晓夫上台,采取和西方和平竞争的政策,释放大量劳改犯,和西方划定势力范围,华约,北约,允许奥地利、南斯拉夫这些国家保持中立,从而建立苏联和西方的缓冲带,西方也默认柏林墙的建造,从而阻碍东德人逃往西德,防止更多冲突。

西欧很多国家的殖民地独立,使得西欧国家无法剥削殖民地,只能注重本国经济发展,促使他们签署了一些列国际贸易协定,这使得很多国家优势互补,极大促进经济发展。像瑞典等国,战前贫穷,战后依靠自己丰富的资源以及战争波及破坏小,经济极大发展,于是就增加国民福利,变成高福利国家。

东欧方面,苏联给予东欧很多国家更多经济上自主权,只要他们在政治上依然站在苏联一边,例如匈牙利就搞市场化改革,集体农庄私有化,允许私营经济等,但是政治上还是宣称坚定得站在苏联一边。还有一些国家政治上也想搞改革,多党制,这就可能彻底摧毁苏联制度,苏联只能武力镇压。

这就对西欧支持共产主义的知识分子造成很大打击,他们从支持苏联,转向批判苏联的帝国主义,而转而关注一些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们批判消费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利用消费主义控制百姓的自由。这个说法在战后婴儿潮成长起来的年轻人里很受欢迎,而过过苦日子的老人们对此没什么感受,这就导致了年轻人和老人的对立,导致了大规模的罢工罢课的示威游行,但是游行没有什么核心政治诉求,只是宣泄自己的不满,并没有对西方政治制度造成太大冲击。不过中左政府的上台导致了另一场经济危机。

第三卷 1971 - 1989

美国的越南战争耗费巨大,导致大量印美元,导致美元大贬值,欧洲各国纷纷购买黄金,美国的黄金储备骤降,美国总统宣布美元和黄金脱钩,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同时欧美支持以色列的中东战事导致阿拉伯国家限制石油出口,导致油价飙升。这些都导致了70年代欧洲急剧的通货膨胀,经济危机,很多人失业,中左翼政府通过政府收购企业、补助支柱产业等方式试图稳住经济,结果是就业稳住了,但是经济停滞,企业不招收新员工,新毕业的年轻人找不到工作。这就滋生了极右恐怖主义。例如啤酒节大屠杀,刺杀总统和反恐部队长官等。那些恐怖组织虽然号称有纲领,例如反犹太,但实质上没有任何限制,只是一群反社会的人仇恨社会。而政府拥有的国有企业也是很大负担,效率低,又拖累政府财政,西欧国家入不敷出,英国左翼工党开始减少对国有企业的支持,导致大量工人失业,工党失去政权。保守党撒切尔夫人上台,反倒进行了更加激进的改革路线,对国企私有化,降低工人福利等,但她这么做反而得到大多数人支持。因为当时西欧国家大量工厂已经转移到海外,工人减少,中产阶级成为主流,撒切尔夫人的改革恰好满足了中产阶级的利益。之后西欧各国纷纷消防。在这个背景下,女性地位也得到提升,社会也更加关注环保议题,最后连左翼政党也改变原来的路线,提出了很多政策迎合中产阶级。

东欧方面,由于注重重工业,环保是一个更大的问题,有很多严重污染的区域,包括很多核泄露事故。经济上也面临很多问题,首先是过分注重重工业,导致经济发展不均衡。第二是计划经济体制过于僵化,无法适应市场需求,第三是苏联强制不同的东欧国家生产不同的东西,但分配方式不科学,导致效率地下,比如不产铁的地方炼钢铁等。面对这些问题,东欧国家只能纷纷自谋出路,东德借着东西德国亲属团聚的由头像西德要了很多钱,其大东欧国家纷纷向西欧借了很多外债,来支持国内人民的消费,之所以能借钱,因为他们的经济数据看着都还不错,但实际上这样的做法不可持续,导致国内通货膨胀严重,最终导致很多国家苏联支持的共产党倒台,东欧剧变,但是当时戈尔巴乔夫为总统的苏联也面临类似的经济问题,主要的经济命脉石油的价格的下跌更使得苏联经济雪上加霜,所以自顾不暇,无法镇压东欧的反对派。只能放任他们换执政党。

第四卷 1989 - 2005

苏联最后因为历史上的民族矛盾和对东欧各国的经济压迫而解体。解体后各国都经历了改革,结果可分为三类,首先是完全失败的,比如南斯拉夫,民族矛盾严重,国家再度解体,解体过程中伴随不断的战争和民族冲突。第二种是经济改革失败的,例如俄罗斯和乌克兰,把国企迅速而简单的私有化,导致国企都被几个寡头掌握,人民无法分享私有化的成果,经济依旧不见好转。第三种是经济改革比较成功的,例如波兰,对国企缓慢得私有化,采取多种私有化模式,包括把企业卖给私人,或者在市场上出售股份,或者员工持股等。

东欧各国后来要加入欧盟,但一开始欧盟不同意,因为考虑到东欧国家经济水平和欧盟相差很大,如果加入,欧盟就必须给东欧国家提供很多补助,且东欧的农民又会变成便宜的劳动力和欧盟的人竞争。但是10年后 2003年 欧盟开始迅速东扩,原因有几点。首先是西方对德国依然报有警惕防范的心理,所以为了让国家正常化,德国需要找一种方式更加融入世界,从而消除其他国家的警惕心,允许东欧加入欧盟并且为他们提供补助正是这一种方法,同时也是为二战的侵略提供赔偿的方式。第二,欧洲需要更凝聚强大的政治实体对抗美国,美国不顾法国德国的反对入侵伊拉克后,欧盟迅速接纳了东欧,和美国对抗。

欧盟也面临很多自己的问题,首先是文化认同,美国文化的入侵导致欧洲自己的文化衰弱,人们更多的说英语,法语衰弱,所以为了支持自己的文化,法国设立了很多法规规定说法语。第二是人口老龄化和福利社会导致财政负担越来越严重。第三是来自北非和中东的新移民 在文化上和欧洲差别太大,促使右翼反移民政治势力的发展壮大。

《日本武士史》

我们一般的印象是日本武士忠君狂热,也因此在二战侵略中犯了很大的罪。

但其实这些特性只是明治维新后,政府为了让人们效忠天皇而创造的武士精神,和原来的武士文化截然不同。

日本武士起源,一开始天皇家族过于庞大,于是把分家降格为普通人,然后有些地方又需要武士守卫,于是平、原两个天皇的分支 成为了最早的武士,垄断了这些守卫的职位。后来天皇把人们分为了不同等级,最上层是贵族,中等是 侍,服务贵族的人,包括文官,也包括武士。再下层是普通百姓,底层是奴隶。但这都是建立在土地公有,一切土地归天皇的背景下的。但后来开疆扩土,天皇允许私人开辟土地,并且拥有占据,这就产生了很多大家族,平氏和源氏崛起,互相争斗,后来产生了幕府,削弱的天皇的权力,幕府里的强势家臣后来崛起,形成自己的势力,为了平衡和奖励有功家臣,幕府就封土地给家臣,这就是大名。最后幕府制度在德川时代趋于稳定。

武士刀其实并不是武士的主要武器和作战方式,主要方式还是骑射,因为这样最易杀敌,武士的骑射甚至能击退元朝军队。武士刀只是为了割敌人首级。

日本武士传统特点主要有三个

第一 好勇斗狠,动不动就打架决斗

第二 喜欢耍诈,为了胜利可以用一切手段

第三 投靠强者,不会忠于一个主君,而是不断投靠强者,这样做也不会被人鄙视,有能力的还是能得到重用。当然一般背叛是直接投靠过去,而不是先杀死原来的主君再投靠。

到了德川幕府时期,为了使国家稳定,于是宣传武士要忠于所属大名,然后大名忠于幕府,限制武士流动。同时国家乘平日久,很多武士也放弃主业,也无法靠武力这一职业谋生,而从事其他各种副业,例如工人啥的。

明治维新后,军国主义政府为了加强国力,找出德川幕府时期一本不知名的书,这本书里提倡武士要忠君爱国,奉献一切,但是这里的君指的是大名。明治政府把君改成天皇的意思,大家宣传这本书的内容,培养了一批忠君爱国的下层军士,提升了日本的军力,在日俄战争中他们不怕死奋勇冲锋,被竖为典型,使得日本军国主义发展到极致。但是高层其实并不信武士道,日本战败后没啥高层自杀。

《中华的崩溃与扩大》

讲魏晋南北朝的民族融合史

三国时期,北方战乱,所以曹操开始引入胡人在西北边疆地区定居,充实边疆人口,也为五胡乱华埋下隐患。后来五胡乱华,那是胡人掌握军队,汉人打不过,但是汉人以文明先进自居,看不起胡人,所以双方有很多矛盾,西北边疆经常发生胡人汉人互相屠杀的状况,即使是冉闵这种被胡人国王养大且备受重视的汉人养子,也会因为胡汉矛盾而屠杀胡人。

到了南北朝,南朝很多汉人向南移居,南方民族比较原始,都是一个个小部落,所以很容易被汉人统治,同时当时汉人为了拉拢南方其他民族,对他们的税负收得比汉人少,导致很多汉人加入少数民族,变相促进了民族融合

北方北魏,拓跋氏汉化,但是不得人心,汉人还是无法掌握军权,所以对鲜卑族忠心有限,而鲜卑士兵又觉得汉人剥夺了自己靠武功上升的通道,也心存不满。后来边境鲜卑军队叛乱,北魏分裂,北周部宇文氏改变策略,让汉人胡化,汉人改胡人姓,这样反而大家都满意。首先满足了鲜卑人的虚荣心,同时汉人胡化后有机会掌握军权,也很乐意。

南北朝的战乱也导致很多军队逃往外国,比如去了朝鲜和日本,这样传播的中国的制度文化,帮助当地政府建立起汉人式的官僚制度,但并没有导致朝鲜和日本接受中原政府的统治,而是都自认正统,希望和中原王朝平等交流,同时视别的更偏远的民族为夷人,比如幕府的征夷大将军就指的政府北方诸岛的夷人。而天皇也自称天子。

《司马迁的记忆之野》

本书主要结合了司马迁的人生历程和汉武帝时期汉朝的兴衰。

司马迁年轻时和汉武帝性格类似,张扬,追求建功立业,因为性格的相近以及父亲和武帝的关系,他和汉武帝的关系一直很密切,即使是宫刑之后仍然担任武帝的秘书。他年轻时候住在茂陵附近,和当时被强迫迁往茂陵的游侠郭解结交,非常仰慕郭解。一开始他很支持汉武帝的开疆拓土、对外战争的政策,并且在朝廷的资助下游览的汉朝疆域,为史记的撰写积累素材。但是后来看到了过多对外战争导致的国力衰弱,人民贫困,大量中产阶级破产的惨状,以及各种酷吏为武帝不择手段搜刮民财的行为,开始反思武帝的政策,《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的最后作品,里面提到李陵也是非常张扬的人,深受汉武帝喜爱,但是因为汉武帝为了扶植李广利势力,打压卫青势力,而被栽赃叛国罪,满门抄斩。他对汉武帝的行为强烈指责。后来就没有再发表著作,也许是被处死,也可能是自杀了。

《弃长安》

作者张明扬

安禄山发迹是做小混混期间,犯事,本来应该被处死,但因为勇敢好斗,被节度使看重,收入军中。后来他违抗军令,私自出兵攻击外族,被压到中央原来要被处死,但是李林甫看上他,因为皇帝想要改变原来贤相集团保持边疆稳定的策略,而是主动进攻建立功业,而安禄山的风格恰好满足了唐玄宗的需求,所以反而被提拔重用。后来进一步被提拔是因为唐玄宗要利用安禄山牵制太子势力,防止太子夺权。安禄山也知趣和太子保持距离。但他知道一旦皇帝死了太子上位,他就完蛋了。所以密谋准备谋反。后来李林甫死了,杨国忠上位,杨国忠和安禄山敌对,想要铲除安禄山,杨又没有李林甫的才能,压不住安禄山,所以安禄山就决定立刻造反。虽然一开始因为唐军疏于防备取得了很多战果,但是皇帝调来了西北军的两位重要将领稳住局势,但是西北军大军还没来得及调往前线,两位将领只能带着新兵去打仗,吃了很多败仗,好歹守住潼关。但唐玄宗为了找人背锅而杀了两位将领。最后只能请出西北军最后一位名将,但那位名将身体已经不行,基本上瘫痪残疾。原本他还是守潼关,但杨国忠给皇帝进谗言逼他出关攻击,杨的行为是因为皇帝萌生退意,让那位名将和太子走的近,想要把权力交给太子,但是杨和太子是对头,所以出于自身利益,只能反对一切他们支持的政策。最后打了败仗,丢了洛阳长安。

后来杨贵妃杨国忠被兵变处死,背后可能是太子。太子自己称帝,唐玄宗默认,但是太子短视,先调回连战连捷的朔方军,巩固自己的地位,但是给敌人喘息,后来又没有采纳被人的持久战的建议,引回鹘入关夺回洛阳长安,但是夺回了守不住,且回鹘烧杀抢掠,最后还是用了七年才完全击溃安禄山势力,但也导致了蕃镇割据的局面一直持续下去。

《从疾病到人心》

—中古医疗社会史再探

传统的中国医疗史料研究针对上层人士的医疗记录,比如前人总结唐代几大致死原因,有心脑血管病,还有吃丹药致死,这些都是富贵病。作者通过更多考证,试图发现古代普通百姓所能得到的医疗条件。

中医发展有几个阶段,春秋时期是巫医,那时医术和巫术结合,巫师常用有很高的地位,也经常把贵族、高官甚至诸侯王的病和他的品行和朝政联系在一起,并且顺便评论、影响朝政。春秋末期,扁鹊编写内经,标志医术和巫术逐渐分离。

接着就是道医阶段,这一阶段很多医生以方士角色存在,这里的方士不都是骗子,也有很多好的。到东汉末年,道教崛起,道士要炼丹,所以很多道士就也懂医术。道教一开始的性质是领导农民起义的民间宗教,后来为了能让统治者接受,逐渐放弃原来的立场,更多服务贵族,佛教引入并且广泛传播后,道教感受到危机,便和贵族更进一步结合,壮大自己。也有一部分医生不服务贵族,只服务普通百姓,为他们看病,这就不指导政治,导致医生地位下降,比如魏晋南北朝到唐朝时期,人们普遍看不起医生,很多人即使懂医术,也不敢声张,偶尔偷偷行医。

到了宋朝,印刷术发明普及使得知识更容易传播,同时科举制的推广和完善使得读书人更多,很多考不上功名的读书人变成了医生,因为医学也要读很多书,是读书人擅长的领域,这就形成了儒医。

中医和西医的区别,

一个中医讲就气,从西医的角度讲是人体磁场,中医则认为和人自内而外的气场、品行以及其他多种因素有关,主张整体健康的调理。也认为道德好的人不容易得病。中医也把一切纳入气的理论体系里,什么都用气解释,也就无法像西医一样有理论创新,无法创造新的概念和方法。

中医的另一个特点是个性化定制的医疗,不同年龄体质条件配不同的药,这主要是因为古代中医主要服务贵族,而且竞争激烈,贵族生病不一定要找医生,还可以求助巫师,或者索性不看病,认为是自己的命数,即使请医生,也会一次请好几个,选一个好的。所以在竞争之下,中医多提供多种个性化配套服务。

第三个特点是受文化影响很重,比如障气蛊术这些概念,其实是对中原统治之外的蛮荒之地的偏见和歧视,这种偏见随着中原统治区域的变迁也在动态变化。比如以前觉得南方有障气,后来南宋大量南迁,障气就没有了。然后明清统治扩张到云贵附近,云贵成了新的蛮荒之地,就有了障气。一开始西北地区是中原统治的腹地,没有障气的说法,后来西北衰弱且落入外族手里,就又开始说西北有障气蛊术了。

近现代中西医之争,中医用各种方法试图证明自己有多科学,但多是徒劳。例如说华佗做了最早的外科手术,但是到唐代大家就都认为华佗的故事是谣言,说明外科即使偶而在历史上闪现过,也不是中医传统。作者认为中医硬要把自己往科学上套是没有意义的,因为科学就是西医的东西,而中医本来就是和西医截然不同的东西,中医应该更多属于神秘学范畴。

《东京梦华录》

东京梦华录》是宋代孟元老的笔记体散记文, 描绘了开封的繁荣

东京的商业繁荣首先是城市布局上的,中国古代居民区一般和集市还有商业区都是分开来,之间还有围墙阻隔。但是开封则是居民区和集市混合,甚至一些大的寺庙也经常开放,供大家做买卖,开集市。卖什么的都有,从衣食住行的生活用品,到书画古玩等等,很多达官贵人文化名人也爱逛。

而且开封城经历几次扩建改造,分为皇城,内城,外城,之间有多个围墙,也有很多城门,交通很方便。

中国古代一般实行宵禁制度,百姓在晚上不得出门,但是宋代没有这项制度,所以集市是全天侯的,有凌晨开到日出前的鬼市,也有晚上开的晚市。售卖各种物品。集市很热闹,甚至一次决堤发大水都不能阻挡大家逛集市。

商业繁荣的另一个原因是开封的交通很便利,地处各种水道的交汇处,陆路交通也很便利,使得各种物资能方便运到东京贩卖。同时政府对对外扩张不是很看重,反而更重视商业,商人的地位相比历朝历代中相对较高,甚至能入朝为官。

东京的吃喝很发达,既有大酒楼,里面还有很多歌舞表演,供达官贵人消遣。还有很多知名的小餐馆,各有各自的特色菜,供普通市民消费,甚至还有外卖服务。除了酒馆还有很多综合娱乐场所,里面分区域,有的区域提供吃喝,有的区域售卖商品,有的区域提供表演,表演的种类也非常丰富,有中国的表演,比如说书弹唱,表演内容非常细分,有20多种,满足不同人群需求。甚至有来自世界各地的表演,比如敦煌的佛教故事的戏剧,还有杂技,魔术等等。女性也很自由,可以去这种综合娱乐场所各种消费,甚至可以去赌博。

开封商业繁荣再一个原因是中产阶级很庞大,有很多钱消费,且节假日多。

宋朝有很多节日,每个节日不同主题,人们精心打扮逛集市,甚至有时皇帝与民同乐,会出现在一个最大的集市,带着嫔妃和达官贵人,贵人们出手阔绰,会高价买各种东西。皇帝也经常会给百姓赐酒。

奶酪与蛆虫

意]卡洛·金茨堡

微观史,讲述了16世纪一个磨坊主因为发表离经叛道的宗教言论而被烧死的故事。

16世纪的宗教法庭已经很成体系,有书记员,详细记录审判流程,有被告律师,允许被告为自己辩护,如果被告没钱请律师法院会为他找义务律师。作者通过研究法院记录,还原了这个磨坊主的一生。

这个磨坊主名叫多梅尼科•斯坎代拉,做过多种职业,包括磨坊主,赢得了一定名声地位,也在他的家乡当过公职。他度过十几本宗教书籍,对宗教有自己的见解,这些见解有些离经叛道,比如质疑牧师、主教的权威,质疑耶稣的身世,而且喜欢到处乱说,所以被告发,被教会审判。一开始他询问过另一位因为异端言论被审判过的牧师如何应对审讯,牧师告诉他只要保持沉默,不要反驳就行。但是他还是没忍住,在法庭上继续发表他的异端言论,最后被判刑。坐牢时他迫于生计和家庭的责任,向法官认罪忏悔讨饶,法官给他缓刑,但他不得出自己的村子,且必须一直穿着象征异端的制服。放出来后过了十几年他还是忍不住嘴贱,胡说八道,最后被判处死刑,烧死。

作者分析了他看过的十几本宗教书籍,都是很正统的书,没什么异端言论,但是他却片面、歪曲、按照自己意图得对整本书进行理解,产生了很多异端思想。作者认为原因是当时存在的民间口头文化,他深受这种文化影响,基于这种文化阅读了宗教书籍而得出自己的理解。因为他平时在民间经常乱说都没有什么,说明是正常的民俗文化,直到被人告发。背景两个,一个是印刷术的普及使得人们更容易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另一个是当时新教的兴起产生了批判、质疑权威的社会文化风潮,天主教也不得不更加强力镇压这个风潮。

《罗马元老院与人民》

这本书打破了人们对罗马史的固有认知,作者是个历史学家。比如记录的罗马里很多夸张或者被隐去的部分,比如罗马的祖先就是穿凿附会的,还有王政时期到共和国时期可能隐去了一段被外族征服的时期,还比如有的被描绘成好人击败坏人的政治斗争,本质是代表不同阶层的斗争后成王败寇式的记录,好人可能只是个虚伪、伪君子的人,坏人背后却有大量平民支持。

罗马本质是个移民国家,老移民变成了贵族,新移民则只能当平民,所以罗马历史就是贵族和平民争斗的历史。但是代表平民的也都是些贵族,这些贵族未必是真的善良,可能只是利用平民势力追求自己的名声和利益。罗马的一系列战争也是罗马公民权扩大的过程。后来一次性给予所有人公民权,人民没有努力的方向,内斗就更多,国家就走向解体。罗马帝国时期由于元首名义上要由元老院批准,但实际是独裁者,所以继承制度很不稳定,往往靠推翻前任而上位的元首会尽力污蔑贬损前任,而靠继承上位的则会竭力美化前任。帝国时期元老院形同虚设,权力取决于元首,所以贵族大都讨好元首,有的贵族也比较虚伪,既要表现的清高,有为了利益而讨好元首。

罗马人的生活也两级分化严重,1%的贵族骄奢淫逸,其他平民则艰难谋生。

《天文学家的女巫案》

这本书讲了天文学家开普勒帮助他母亲洗刷女巫的指控的故事。

中世纪人对新奇的东西既有好奇心,很多人热衷研究,也有恐惧心,尤其害怕那些性格孤僻的独居寡妇,经常诬陷她们是女巫。

开普勒父亲虽然小有资产,但一直梦想建功立业,迅速成名暴富,所以经常游历在外参军,常年不在家。所以家中一切都由他母亲承担,幸好衣食无忧,但还是要负担起自己生产和照顾子女的任务。几个子女,开普勒成了科学家,另一个儿子像父亲一样在外参军,还有个儿子学了一门有用的手艺,女儿则能力强帮母亲操持家务。

后来母亲不知什么原因得罪了一个当地很有背景的夫人,夫人就联合当地的公爵诬告他母亲是女巫,还各种动用私刑,捏造证据。开普勒一开始是写信吹捧了一下另一个更大的公爵,展示了一下自己的学术能力,然后请求他公平对待母亲。这封信起到作用,当地法官用最严格的方式审理这个案件,按照罗马法审理原则,比如证人必须详细说出证据的来源出处,时间地点人物,且不能和被告之前有过节,且必须是在原告指控的事情发生之前的,且必须有旁证,等等。尽管这样还是有几件证据让人起疑,开普勒只得亲自下场辩护,最后帮母亲洗脱了罪名。他母亲很坚强的熬过了长时间的诉讼和审讯羁押,但出狱后也耗尽精力而很快就去世了。

《饥饿的盛世》

作者:张宏良

中国历朝历代,有很多盛世,但是其实百姓生活也好不到哪里去。

作者主要介绍了乾隆盛世。

首先讲了乾隆盛世的光明面,一是关心农民。乾隆很善良,体察民情,关心农民。体现在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同时不把新开的荒地计入征税依据。经常免除拖欠的农业税。重视赈灾,严惩瞒报灾情的官员。二是建立有执行力的官僚队伍。任用有才能的官员,同时打击腐败,甚至打击皇亲国戚的腐败,还严厉打击和控制党争。 使得官员队伍执行力强。

然后讲了阴暗面。中国农民的收入去除交税还是很少,尤其相比同时期的英国农场雇农。中国农民一直处于一个比较饥饿的状态,连菜也很少能吃,而英国农民则每顿都有肉。英国访华使团看到了中国普通百姓的贫乏和饥饿,后来才敢于打鸦片战争。第二,乾隆大兴文字狱,甚至连疯子也不放过。第三,严厉打击百姓造反,即使民告官告赢了,官员受到惩罚,原告百姓也会受到更重的惩罚。乾隆眼里,官员是百姓的父母,百姓不能忤逆父母,官员只能被朝廷审查撤职,不能由百姓状告。这就是权力的匮乏,官员和百姓之间,上下级官员之间 上级都有权任意惩治下级。第四,乾隆晚年用和绅,沉迷享乐,爆发了白莲教起义。

《十二幅地图中的世界史》

作者 Jerry Brotton

在没有卫星之前,地图很多靠想象绘制。

一开始在古代地图反应的是人们对世界的理解,比如有些地方画得很详细,因为是重要而熟悉的地方,而比较遥远的地方则画得很粗略甚至扭曲,因为不熟悉,且视其为世界的边界不会过去。

后来中世界,有两种地图,一种是给平民看的图,反映了基督教的文化和教义。另一种是高阶牧师画的图,更准确更精细,反映了宗教界精英对世界的探索。

后来随着航海大发现,地图的绘制带有了更多政治目的和色彩。比如一个人通过巧妙的投影方法,在南美殖民地划界时帮某个殖民国家得到更多的土地,因为投影完后看着划的地两边一样,实际有很大区别。又比如有些石油勘探公司在画地图时人为加上一些断层,以忽悠别人这里有很多石油。

现代地图的不同画法也展示了不同的政治立场和价值观,比如各个国家的地图都会以自己国家为中心画。有些地图投影法把格陵兰投影得和非洲一样大,而遭受批评。

随着地理信息学的发展,地图内容变得更加丰富。

《大征服》

关于阿拉伯帝国崛起的书,作者是英国历史学家。

虽然那段时期缺乏严谨的历史记录,但是从各个民族的传说中我们可以窥探当时那段历史的一二。

阿拉伯帝国的崛起起源于先知默罕默德创造了伊斯兰教,之后迅速扩张,征服了从西班牙到北非再到中东的庞大帝国,同时使得各地各个小部落建立起了对阿拉伯的民族认同。

阿拉伯对外扩张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 先知的遗愿
  2. 向往更肥沃的土地
  3. 继续使用统一阿拉伯时建立的强大军队的需求,否则会军心溃散瓦解
  4. 强大帝国本身对外扩张的需要,以及自身经济太弱,无法维持帝国稳定。

阿拉伯能够扩张如此之大的原因:

  1. 统一的宗教构造凝聚力。阿拉伯地区是沙漠地带,各个部落十分分散,居住在各个绿洲,所以文化信仰也很分散,直到伊斯兰教统一了宗教,产生强大凝聚力,各个将领即使在各地征战,也依旧愿意服从宗教领袖的命令
  2. 骑兵军队机动性强。
  3. 外部敌人衰弱,当时波斯帝国和拜占庭打得头破血流,又赶上瘟疫,导致人口锐减,根本无力组织军队抵抗阿拉伯军队。

阿拉伯的统治比较包容,允许和尊重不同宗教,否则会遭受强烈抵抗而无法稳定通知。他们只对不同宗教的人征收额外的税收,同时也不和本地人混居或抢夺本地人的居所,而是在附近另建新城定居。这个统治方式使得被统治的百姓会慢慢的为了官位、金钱而转投伊斯兰教的怀抱。同时伊斯兰教的教义也和其他一神教如犹太教,基督教很相似,比如崇拜一个神,有饮食禁忌等等,使得大家容易接受和转投,伊斯兰教也不排斥其他宗教,而只是把自己奉为一神教的终极形态。

这让人联想到现代的企业,也是用文化产生凝聚力,通过创造更多价值潜移默化影响客户,建立客户忠诚度。

《国之枭雄》

本书主要讲了曹操。作者是澳洲汉学家,对三国有深入的研究。

曹操采用军户制度,让士兵家属10万多人全部集中在一个地区居住,当作人质。

曹操在初期采用的屯田制使得他的实力迅速壮大,而同期袁绍袁术的军队都还在为粮草发愁。所以官渡之战时曹操的实际的实力并不弱于袁绍。首先袁绍虽然号称控制很多地盘,但实际控制区只是和曹操相当,人口也没多多少,且刚打完仗人困马乏。

曹操建立了早期的九品中正制,让地方官推荐人才,再进行考核分等级,从而实现了对地方士族的收买。

随着曹操势力越来越壮大,他逐渐产生代汉的野心。这种转变原因主要是南方孙权势力壮大,由于北方战乱,人口都逃难到南方,所以南方人口骤增,实力大,所以赤壁之战的失利让曹操意识到统一全国需要从长计议,需要子孙后代完成。所以他要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稳定的权力架构。同时汉献帝也在暗中纠集力量想要打倒曹操,所以曹操需要更大更稳固的权力以及弱化的王权。

后世对曹操的评价,在南宋之前都是非常正面的,称颂他稳定了北方,建立的统一的基础。南宋朝廷以蜀汉自居,而把金朝比作北魏,于是开始批判曹操,这种思潮一直影响后世。

作者认为曹操是奸雄,枭雄,英雄的结合体。他又奸诈残忍的一面,同时能力又很强,有很强的政治才能,文学才华,军事指挥力。又非常骁勇,经常冲在战争第一线,与三国时期其他军阀例如袁绍等形成鲜明对比。所以正是这样的矛盾综合体,才吸引大家喜欢。

《第三帝国的兴亡》

作者是记者,经历二战,曾在某次会议上距离希特勒50米

希特勒早年爱艺术,但没天分,后来去参军,得到了奖章,但是没有军事领导才能,所以一战结束三十岁时只是普通士兵。但后来发现了演讲才能,带领德国社会民族党赢得国家议会大选。社会民族党原来是小党,希特勒加入并改造了这个政党。首先是名字,结合了左派概念 “社会”,和右派概念“民族”,虽然看上去左不左右不右,但容易流传被人民接受。然后他要求党员穿统一制服,采用纳粹礼,这些都是为了树立他作为领袖的威信。同时对别的小党甚至用暴力打击。选举时两个大党,一个腐败无能,一个是共产党,路线更激进,让资产阶级无法接受,所以就扶持他的社会民族党上台。一开始他的党也没有绝对权力,因为共产党势力很大,但后来他用了阴谋诡计把共产党踢出国会。

他的集中营不只迫害犹太人,由于他的极端民族主义方针,所以他迫害很多其他民族,甚至包括本民族的老弱病残,因为他觉得那些人伤害了日耳曼民族的优越性,所以要清除。

发动二战前他首先侵略了捷克,看到英法绥靖,就得寸进尺进一步扩大战争。但是德国军队高层也有参加过一战的高级军官的反战声音,可是由于希特勒已经掌握大权,所以反战军官形不成有效的势力。在二战中,德国迅速占领了法国,但希特勒太过急躁,急于对外扩张,而没有好好消化战争成果。于是就进攻英国,但是德军的海军和空军实力不强,无法攻下英国,反遭英国强力反击。同时东线进攻苏联也受挫,受挫的原因不是由于苏联寒冷的天气,而是因为苏联早做准备,把重要工厂都转移到后方乌拉尔山一带,同时苏联的军队战斗力其实也不弱,加上后方源源不断的补给,最终打赢了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另一个原因是德国扩张太快,很多占领地没有控制稳当军队就向前开进,导致占领地很多造反,而且苏联后方乌拉尔山太深入,德军无力挺进,还有国内反战浪潮,德国百姓都以为战争很快结束,没想到拖得久且德国本土遭受轰炸。

最后是猪队友,日本和意大利,日本袭击珍珠港导致美国参战。

《中央帝国的军事密码》

作者:郭建龙

三个阶段:

1 关中时代;关中相对关西土地肥沃,易守难攻。西周瓦解时,大部分诸侯随周王东迁,形成东周,只有秦王留在关中,逐渐击败了犬戎等游牧民族,统一关中。但关中的缺点是出兵的路很少,容易被邻国看住,重兵把守。且关中毕竟比较小,兵粮有限。于是秦国征服了四川,使得出兵途径更多,兵粮更充足,最后统一了中国。

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发现了更多进出四川的道路,四川的军事地位也随之下降。

2 长江时代;南方政府很难征服北方,都是被北方征服。首先因为南方战略纵深浅,只有南京,北方军事重镇多,有关中,陕西,燕云,北方游牧民族。其次是淮河到长江一段,虽然只有几百里,但是沼泽多,路南走,能有效减缓骑兵南下,所以南方只有控制了这一带才安全。

3 中原时代;燕云十六州很重要,有了就能有效防御北方游牧民族,宋朝失去燕云,导致不得不囤积重兵防守北方,空耗国力。同时元朝和清朝为中国以中原为中心有效扩张了版图,元朝把云南收入囊中,而清朝则稳固了新疆内蒙的统治。

《食物探险者》

现在美国盛产的很多食物例如橙子,香蕉,菠萝等都是来源于世界各地,在20世纪初被引进。大规模引进植物的奠基者是戴维,他一开始在国家的一个植物研究所工作,后来受资助环游世界了解世界的植物情况和引进可以食用的植物。这个过程困难重重,一方面是环游世界的艰苦,比如他在中国考察时遭遇过好几次强盗和野兽,而且还要想办法在运输途中保护植物,让它在到美国时还能存活。还要说服美国农民种植引进的植物,还要想办法在市场上推广。有时还需要用一些手段才能从当地人那里得到一些优质品种的苗,甚至得用偷的。所以他运回去了几千种植物,最后被真正推广的也没几种。他儿时的玩伴也是个植物学家认为应该禁止引进植物,担忧引进的植物会带进外面的病虫害,破坏本地生态。所以各种阻挠。最后国会形成妥协,要求他在引进植物时作更多防疫检查。戴维成家之后由于家庭的责任就不怎么环游世界了,任务交给了他的徒弟。他的徒弟虽然也热爱周游世界,但没有他这么幸运,旅途更加艰苦,没人照料,感到很孤独,患上心理病,最后在中国投江自尽。

戴维的探索精神代表了那个时代美国的发明和开创精神,但现在这种精神因为过度全球化和竞争似乎荡然无存。

《制造路易十四》

君王通过各种容易传播的形象塑造,例如徽章,雕刻,文学,戏剧,皇家礼仪等,甚至凡尔赛宫的建造,以及在戏剧中把自己和神明联系在一起,各种比喻隐喻的方法,塑造自己的偶像形象,让民众崇拜,树立自己的权威,同时助长民族主义。但是也有变迁过程,比如当时知识革命、启蒙运动的发生,使得神明在人民心中地位降低,人们不再崇拜神明,所以君王不再把自己和神明联系在一起。有些比喻和不和谐的形象塑造也会被反对者引申来攻击君王或者政治家。比如特朗普吃kfc 表现亲民朴实,但是却用的刀叉以及在专机上吃,反而让人批评做作。

大隈重信传

大隈重信是明治维新后三杰之一,出生佐賀藩,佐贺是日本在明治维新前少数对外开放的几个地区,所以大隈重信有丰富的对外交流 经验,并且英语很好,他一开始主张武士脱藩,被关押,后来明治维新成功后被放出,并被赏识重用担任过各种中央政府的官员,包括外交官,长期担任财政民政主官,担任财政官员期间拉了很多西方的投资,极大帮助了日本经济的发展。当时日本民间的民主运动很厉害,所以高层产生了到底应该走英美的君主立宪道路,还是应该走德国普鲁士的强调君权国家主义的道路 的分歧,大隈重信 和他的政治靠山主张走英美道路,而伊藤博文等代表主张走德国道路,征服台湾转移内部矛盾,伊藤博文很善于拉拢尽可能多的人,所以拉拢了很多天皇的近卫和近侍,最终英美派几次尝试都失败,德国派胜出。但大隈重信依然有政治地位,而且他忠于国家,不造反,所以后来还出任外交部长,对欧美谈判要削减之前的不平等条约,但新协议被认为卖国,被刺杀,失去双足。不过还是在政坛很有地位,创立了早稻田大学,坚持教育。最后德国派彻底失败,而早稻田大学延续至今成为世界名校。

《寡头政治》

讲了日本明治维新前后的寡头政治

日本以前幕府时代,采用封建制度,幕府之下各个藩主对地方有很大的权力。

后来西方入侵,幕府式微,各藩联合天皇推翻幕府,后来天皇利用各个藩的底层武士削藩,虽然成功,但是权力还是掌握在来自四大番的武士手中,形成新的寡头。其中以长岛和萨摩藩最强。明治维新的宪法也是采用普鲁士式的尊崇天皇的模式,因为天皇掌握在这些寡头手中。之后就是四大藩的寡头掌控日本政治,操控议会,互相争斗,比如一个藩掌握陆军,一个藩掌握海军,互相竞争要军费。又比如首相经常换人。还比如侵蚀司法系统,因为日本政府对法官有裁撤的权力。有一次俄国王子在日本被刺杀,议会基于政治考量要求判杀手死刑,但法官坚持判无期徒刑,后来议会就借法官常去风月场所而把他免职了,还一次裁撤了好多法官。这些改革的寡头在位期间纵容军部做大,等到最后的老寡头死去之后,虽然有民权运动,但再也无法控制住军队,导致日本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

《卡尔·马克思》

作者是以赛亚· 柏林

以赛亚柏林 作为 理论上与马克相冲突的学者,对马克思生平的叙述。

马克思性格强硬,好斗,坚定,独立,他十分理性,鄙视感性的人,缺乏同情心,只把温情留给家人和亲密的朋友例如恩格斯。认为其他人都是溜须拍马,鄙视他们。柏林认为这种性格使得马克斯 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区别于当时别的社会改革家以同情为出发点,而寻求社会变革,马克思认为历史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个人和集体对公平正义追求只是虚妄的幻觉,反对空想主义,认为一切都遵循与历史客观规律而运行。

马克思幼年出生于普鲁士的犹太人家庭,当时普鲁士迫害犹太人,他的父亲为了避免迫害,主动改变宗教信仰,并且换成德国人的姓氏。这种谄媚和软弱反而激发了年轻马克思的激进与好斗,经常发表极端言论。后来他进入大学,受到黑格尔影响很大,黑格尔的主要贡献是批判了地理决定论,认为一个国家的发展不仅和地理有关,和它国民的选择和主观能动性也有关。马克思一开始和黑格尔学派的人打成一片,后来远离,因为他们太过空想主义。后来他去了巴黎求学,认识了好友恩格斯,同时接触了法国的工人政党和运动,让他对阶级的概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接触了社会主义学说,同时认识到了党这一组织形式的特性。法国的党主要是工人阶级组成的某种组织。

再后来马克思不断因为极端言论而被驱逐,最后到了英国,度过了最后30年。在英国初期,他主要反思当时工人运动失败的原因,后期完成了资本论,并且和恩格斯组建了第一国际这样的国际性工人政治运动组织。他在英国生活很贫困,因为贫困导致妻子儿女得不到好的救治而早死。在第一国际里也有很多不同的理论派别,他首先击败了无政府主义,他和另一个 主张和沙皇或者独裁者合作推动社会主义的人是好友,但是反对与独裁者合作,在他朋友意外身亡后还是批判了他的理论。

马克思的理论虽然有很多错误,但是他的很多开创性的思想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学的基础,例如社会学中重视人的行为和选择对社会的影响 的研究方法就来源于他的思想。


心理学和个人成长类

美第奇效应》

美第奇效应 讲的是领域交叉容易产生创新。

首先要突破思维壁垒,方法是多角度思维,逆向思维,学习多种语言,了解多种文化,和各种背景的人交流。

然后是重视随机性。方法是拥抱多元化,多去亲自尝试。

要不怕犯错,为犯错做好准备。

不要等待准备太久,只需要得到达到目标所需的最少资源就能开始尝试。因为准备时间一开始和成功率成正比,但往后就不影响成功率了,因为往后准备越多,你的期望越高,所以不能降低失败的概率。

第三要走出现有的人际圈,因为当下的圈子有时会妨碍你的改变。

交叉创新更多取决于兴趣,给予太多金钱激励反而会让人畏首畏脚,当然成功后足够的奖励也是必须的。

《如何正确求助》

为什么人们羞于求助

  1. 怕被拒绝
    1. 人际关系的拒绝会给人造成真正的痛苦;几个方面
    2. 地位受到拒绝,比如经常批评反对他
    3. 自主性受到威胁
    4. 确定性受到威胁
    5. 怕被排斥在群体之外,归属感受到威胁
    6. 公平受到威胁
  2. 低估求助成功率
    1. 帮助者会避免内疚感
      1. 可以给别人两个选择,先给一个难的,被拒绝后,出于内疚会愿意接受一个简单的帮助
    2. 人们愿意帮助别人,体会成就感

对于比较困难的请求如何正确求助?

有效帮助的关键在于自愿,给予别人自主性

  1. 强化群体认同感,比如找共同目标或者共同敌人,共同看法和感受,共同经历
  2. 强化帮助者的自我认知,比如善良。。。 告诉对方他会成为怎么样的人。因人而异,根据不同价值观告诉他对他的价值观有什么好处
  3. 让他感受影响力,比如他的帮助行为有什么具体影响
  4. 要在对方能力范围内

好的求助步骤

  1. 明确告诉别人你需要帮助,让别人注意到
  2. 明确责任,请求一个人而不是一堆人,让别人感到责任被分摊
  3. 告诉别人具体怎么做

会降低帮助者自主性而应该避免做的事:

  1. 过分强调同理心,比如过分强调痛苦,让人更想要回避
  2. 不停抱歉,会让别人觉得有隔阂,以及感觉被迫帮忙
  3. 轻描淡写自己的请求,让人无法感到自己的行为意义感,或者感觉被忽悠
  4. 提醒别人欠人情,让人感觉被强迫,以及表现你是个斤斤计较的人

《故事力》

为什么要讲故事?因为讲故事能够吸引别人的注意力,同时引发情感共鸣,达到兜售自己观点的目的。

如何讲好故事

  1. 要易于理解
  2. 要能激发人的好奇心,讲些别人不知道的东西
  3. 要能让人产生认同感,情感公民

具体方法

  1. 有趣的人物
  2. 背景
  3. 冲突
  4. 高潮
  5. 结局
  6. 通过肢体语言让故事更加生动
  7. 一明一暗两条线,明线展示内容,暗线展示能力。

应用场景

  1. 面试,通过故事展示你是如何克服困难,完成任务,展现能力
  2. 和领导汇报工作,展示你的能力和潜力
  3. 销售,首先是卖你自己的人设,通过故事让别人对你这个人感兴趣,才会来买你的产品。

《你的生存本能正在杀死你》

现代社会我们经常面临生存本能触发的各种压力和欲望,导致我们只顾眼前、丧失自制力而做一些错误的事情,比如贪吃等等。要克服这些本能有几种方法,首先是养成习惯,因为类似习惯这种熟悉的事情能给我们安全感,满足我们的生存本能。第二是扩展舒适区,舒适区越大,越容易接受不同事物而生存本能影响越小。第三是深呼吸,中间憋住几秒,是最快的放松方法,第四是把违背生存本能的事情和快乐建立联系,第五是想象痛苦的场景,使得自己适应。第六是从家人朋友的关系里获得支持

《神话修辞术》

罗兰·巴特

神话使得那些平时比较奇怪的东西看起来理所当然,使得人更容易接受奇怪的东西,例如人造黄油,通过宣传,让人们觉得人造黄油因为比天然黄油好吃,所以是可以接受的。

神话的第二个特点是所指和能指不同,让人把一个词语和另一个不同的概念联系在一起,比如人看到奥妙泡泡就觉得很高端。

神话的作用是服务于消费文化,让人们接受新的产品,购买各种东西。

《内在动机》

爱德华 L 德西

不仅惩罚是控制手段,奖励有时也是一种控制手段,并不能激发人的内在动机。例如有些事情,人只为了得到奖励而做,得到后就不再持续做或者做得更好了。有效的奖励必须是表达真诚的赞赏和感激,而非只是奖励别人是否达成目标。

而且如果是奖励竞争的胜出者,则人在各种压力下容易丧失动力。

要想让人把事情做好,关键是激发人的内在动机,把社会规则内化为自己的动机,而非仅仅是为了满足他人的要求或者期望。

如何让别人建立内在动机?

  1. 自主性,给别人一些选择,当然可以设置边界,让别人自己选想要的。 同时每个人自己,要深刻理解自己,到底什么能激发自主,为什么对现在做的事情没有兴趣,只是因为太累还是别的原因
  2. 胜任,让人觉得做这件事情能得到回报。在自主的情况下的胜任才能取得最好效果
  3. 人与人的联结

《孤独传》

作者 艾伯蒂,英国学者

孤独是一种现代的情感,发生于19世纪,是人们无法和周围人产生连接而产生的情感。鲁宾逊漂流记 里鲁宾逊在孤岛上生存的内容,在现代才开始被从孤独的角度进行分析。

孤独感主要三个方面催生

首先是工业化城市化。它们让个体脱离集体,进入城市独自生存。个人主义就开始兴起。古代则是集体就是个人。个人主义兴起首先在经济上,然后体现到政治和文化上。文化上的个人主义 追求自我意识的放大。个人越感到孤独,就越想消费,所以消费主义盛行。老年人无法在工厂里工作,所以产生退休制度,把老人排除到社会边缘,使得人老了后社会连接变少,产生孤独情绪。社会经济越发达,消费主义越强,退休制度越完善,人们的孤独感也就越强。

第二是人们对爱情神话的追求。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追求灵魂伴侣,希望伴侣既能和自己相合,又能给予自己充分的激情和爱慕。虽然对爱的追求自古就有,但是现代社会更加世俗化导致宗教无法给人提供归属感,所以人们只能去爱情里寻找归属感。女性对理想爱情的追求尤其普遍。但是越是追求灵魂伴侣,越是无法找到,越是感到孤独。

第三是社交网络增加孤独感。社交网络会让人随时随地联系,但是也导致有些人在别人不及时回复消息,不能随时与他保持联系时,产生焦虑和孤独。同时社交网络鼓励发自己状态,表现自我,也是增强个人主义,大家互相攀比各自的生活状态,嫉妒别人的生活状态,产生焦虑。虚拟社交缺乏表情声音交流,和真实社交相差很远。线下社区更强调利益连接和责任感,而虚拟社区则更注重观念、兴趣一致,而且可以随时退出。所以虚拟社区无法像真实社区那样给人归属感。

孤独也有一些优点,例如艺术家可以在孤独的痛苦中更加深入得思考,得到灵感。但是这是要有足够经济基础的,例如自己的房间,闲散舒适的生活等等。孤独给更多人带来的还是痛苦,更高的心血管疾病概率和更短的寿命。所以大家还是要重视现实中人与人的连接。

《大癫狂》

查尔斯· 麦基

这本书主要讲了群体心理。

人在群体中会觉得法不责众,所以更容易跟着群体违反法律。偏激的人在群体中往往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也会得到很多支持,同时群体里的理性的声音会因为支持者少而不再发生,其他人则是随大流,会被偏激的声音影响而认同它,最后导致一个群体做出疯狂而错误的行为。

要在公司和团体里避免这种群体性的问题,要做到3点。

  1. 团队成员多样化的背景。相同的背景会加强队员的认同感和集体意识,最后导致听不进别的不同意见。
  2. 允许每个人充分表达自己的不同见解
  3. 决策者能有效得处理汇总来的不同意见。

典型的例子是维基百科,还有ray dalio的bridgewater 等

但作者本人也备受诟病,首先这本书的依据很多不可靠,其次作者自己作为投资者也在某次市场的疯狂中输得很惨

《笛卡尔的错误》

不存在冷淡的恐惧,所有的恐惧都是被外部环境因素激发。现代社会虽然没有那么多激发恐惧的环境因素,但媒体经常刻意渲染令人恐惧的消息,让人对实际产生误判。

不存在冷静的判断,所有的判断都会受到感性因素影响,甚至有时候直觉先做判断,然后理性介入为判断找证据,最后人还以为是依靠自己的理智做出的判断。

不存在绝对理智的大脑,人的本质就是感性驱动,理智的大脑只是计算工具,所以离开了感性,理性没有存在价值。

现代社会媒体有很多煽动人们某种情感的内容,导致人们容易被那些有偏见的信息蛊惑。

还有些心理医生过分区分心理问题和大脑生理问题,觉得两者互相独立无关,但科学研究显示,大脑有些部分受损会让人改变情绪。

《操纵心理学》

几种人格会想要操纵别人,比如自恋型,表演型,反社会型等等

几种人格容易被操纵,比如讨好型,从小被批评导致自我认知障碍型,以来外部确认自我型

操纵人常用手段

  1. 先甜后苦,先给予小甜头,然后许诺一个大甜头,但是不实现,让别人白付出
  2. 哭闹,表现自己很痛苦,给别人情感压力
  3. 责备,用情感伤害别人,逼迫别人顺从

避免被操控的方法:

  1. 拖延,当别人逼你立刻做决定时,缓一缓,再做决定,预先想好怎么拖延,怎么应对别人的质疑。
  2. 多模拟演练,情感适应别人的压力,减少不适感
  3. 学会拒绝别人的提议
  4. 建立边界,对别人提出要求

本质是要有勇气

《正义之心》

主要讲道德心理学。就是研究为什么会有道德感的心理学。

人遇见事情,会先做感性判断,然后用理性去找理由。

人的道德来自后天教育 以及演化而来的六种道德气味,分别是:忠诚与背叛,关爱与伤害,公平与欺骗,权威与颠覆,圣洁与堕落,自由与压迫。

干净与肮脏,源于人对食物安全程度做筛选的本能。

权威与颠覆,还有自由与压迫,源于人渴求秩序,所以希望权威提供秩序,但权威过于强大就会奴役人民,这时又需要颠覆与自由。

如何改变一个人道德观,就要避免评价正确与否,而要试图理解对方。

道德判断还会导致某种集体狂热

《食物语言学》

斯坦福大学的教授对全国各个餐馆的菜单进行大数据分析后得出的 菜品命名的规律。

菜的名字逼格越高,越能吸引顾客购买。高逼格有以下几种方法:

  1. 突出产地,比如那个organic 的农场生产的
  2. 给食客提供 个人定制的选项,例如配面包还是薯片
  3. 用高级词汇,例如用法语词汇,或者比较长的词汇
  4. 异域风情,例如描述某种香料来自印度

相反,一些模糊的形容词例如 美味的,酥脆的,新鲜的 会让菜品贬值。用这些词汇的餐厅一般是中档餐厅,高档餐厅不需要这些词汇,因为名声在外,顾客会自然而然觉得食物必然符合这些形容词,而中档餐厅因为对自己的名声不够自信,所以希望用这些词汇向顾客突出自己菜品的质量。

菜品名字还反映了食物的历史。

例如番茄酱ketchup 实际上来源于福建闽南语,源头是福建的鱼露,福建商人把鱼露带到欧洲,后来经过欧洲人的改变,在制作工艺中去掉了鱼,加入了番茄和糖,就形成了番茄酱。

又比如喝酒的时候要说toast 土司,是因为土司很早时候是用来和酒一起吃的,那种土司经过特殊处理,和酒一起吃很有风味。土司还能配其他汤汁,后来那些汤汁就演变成soup。后来欧洲餐馆里发展出一种流行文化,就是把喝酒当成一种庆祝健康的仪式,因为酒能杀菌,而祝酒的人说toast 就能显得更有风味。

食物的发音会影响人们对食物味道的感觉,例如ice cream 就让人觉得很甜, cracker就让人觉得很脆。

菜系语法,就是一个文化里隐含的对一道菜食物搭配,一整个宴席的流程等的规定。例如西方最后一道菜总要上甜品,甜品英文是dessert 就是de - serve 的意思,就是撤菜后上的东西的意思,源自古希腊人们觉得最后吃点甜的可以解除油腻。而中国传统里没有把甜品当作最后一道菜的习惯。因为中国人喜欢吃熟食和热的东西,而甜品通常是冷的和生的。

《共情的力量》

共情是放下自己的立场去理解别人,和同情不一样,是试图理解对方真实背景、状态和想法,而非自己遇到相同的是什么感情。共情把对方视为平等个体,放下自己的立场,尊重别人,而非居高临下同情他。例如对癌症患者尊重他们的选择,不暴露他们的隐私。

共情属于大脑最外层,内层是思维脑,再内层是情绪脑,是最晚进化出来的功能。一个孩子如果小时候没有被共情过,被深刻理解过,长大了也容易变得冷漠,需要心理医生帮助。而如果被好好理解,那他也会和别人共情,分享自己的快乐。

共情的作用:

  1. 疗愈自己的过去的悲伤,
  2. 引发整合之爱,爱情会有很多阶段,首先是理想之爱,然后是带有偏见的爱,就是带有滤镜看对方,共情之后可以更好理解伴侣,建立长久关系。
  3. 让人变得更加谦逊,让我们平等看待别人,帮助别人
  4. 使人宽容
    1. 意识到别人会犯的错,自己也会犯
    2. 宽容并不意味着包容一切不好的行为。关键是理解他人而非压制问题,纵容邪恶

如何做到共情:

  1. 倾听他人,
    1. 首先要倾听自己,了解并且放下自己的偏见
    2. 不仅倾听话语,也倾听动作
    3. 复述对方的话
  2. 使用开放式问题
    1. 封闭式问题只是想寻求认同,会导致隔阂
  3. 放缓沟通节奏,帮助别人平复情绪
  4. 关注身体感受,比如体内的怒气,血压上升
    1. 不能被对方负面情绪干扰
  5. 设定边界
    1. 有时治疗师会分享自己类似的痛苦经历,但是对对方并没有帮助
    2. 人们不会因为知道了别人的痛苦,就让自己的痛苦消失
    3. 要更多关注对方的感受

共情也有阴暗面,例如保健品销售利用共情卖保健品给老人,

如何抵制这个阴暗面

  1. 了解自己的需求,如果一个人正好能满足我们的渴求,就要保持警惕
  2. 亲密关系需要时间慢慢建立关系,要对一上来就过分亲近的人保持警惕,就算对方表现出生气厌恶,也不要觉得自己哪里做错了

要警惕缺乏共情能力的人,他们以自我为中心,不愿理解别人的情感需求,最好保持距离。他们的特征:

  1. 容易情绪化,回避一切沟通
  2. 喜欢责怪别人,把自己的问题责怪给别人
  3. 言行不一致,背后是过分关注自己的渴望,如果符合自己的利益,则表现出善良,反之表现出邪恶

共情能让人产生的情感连结能让我们和他人产生深入真诚的关系,归属感,希望代替绝望


文学类

《考工记》

王安译

讲了几个上海小开在一个废弃的老房子里聊过去起伏的人生,笔触很细腻。

《爱与黑暗的故事》

以色列人奥兹写的

讲述了以色列立国过程中作者经历的家族史,作者是知识分子家庭,祖辈是大学老师,父亲懂16种语言 会讲4种语言,母亲也有很多知识,但是母亲后来自杀了。作者年轻时加入锡安组织,是以色列爱国军队,极左但又爱国,作者目睹了以色列如何立国,又如何被西方排斥,立国前欧美人喊口号要求以色列滚出自己国家,立国后又要求他们滚出巴勒斯坦,巴勒斯坦也排斥他们,对他们进行大屠杀,当然犹太人也驱逐了几百万巴勒斯坦人,他们原本希望两个民族和平共处,但是做不到,也对巴勒斯坦人产生怜悯,因为和犹太人命运类似。作者的祖父说正义和怜悯是不可分割的。

讲者也讲了另一个巴勒斯坦作家的叙述,他觉得巴勒斯坦人是完全的受害了,数百万人流离失所,但没有像爱因斯坦那样的杰出人物,也没有遭受二战时的大屠杀,所以无法获得国际社会的怜悯,比犹太人更加惨。

《源氏物语》

日本古代经典爱情故事,一个女作家写的,讲了一个贵族和几个女人的爱情。之所以经典,因为几个原因

  1. 反映了当时各种女性的生活,当时对女性总体非常压制,女性只能顺从,但也有女性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
  2. 开启日本文学的物哀美学,借物喻情,引发哀思
  3. 真实反映社会状况,相比红楼梦崇尚传统伦理的爱情故事,源氏物语的作者诚实的描写了男主人公丑陋的一面,以及社会上爱情的丑陋的一面,真实的反映了当时社会现状。这是出于佛教追求真实的哲学。

这些特点使得源氏物语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最后之人》

作者:法国,布朗肖

上世纪60年代 法国某个运动时期的作品。

作品主要是三个人的对话,一个叙述者,一个女人,一个倾听者,倾听者非常沉默、虚弱,完全不回应叙述者,对话内容主要设计死亡,爱等沉重的话题,文本虽然看似比较枯燥无聊,但通过一种新的文学形式,通过迫使读者努力的阅读这种枯燥的文本,从而对叙述者叙述得不到回应的状态产生带入感和共鸣。

第二,作者通过这个作品对当时做哲学反思。当时流行的是自我中心主义,在自我和他者的关系中,过分关注自我,以某个衡量标准确定自我是优秀的,而他者是差劲的,这体现在西方社会的自我优越感中。作者通过这个小说,希望呼吁大家放弃自我中心,而更加关注他者,把他者的利益和自己的利益等同,放弃奴役他者的欲望,而是完全接受认同他者的价值观。比如文中看似是叙述者在“奴役”虚弱的倾听者,但其实叙述者被倾听者的状态影响,而不得不作出一些行为。展现了奇妙的自我和他者关系互动的状况。

第三,作者通过这个作品反映了他对文学和政治关系的看法,当时正值法国和阿尔及利亚的战争,法国自以为优越而干涉阿尔及利亚,当时有些哲学家例如萨特认为文学应该干预政治,对政治发表观点,作者则认为文学不应该直接干预政治,而是用全新的语言激发人们新的思考,跳脱当下政治思维的定势,而找到新思想。例如他的作品就是激发人们对自我和他者的关系的思考,反思自我中心主义,反思法国对阿尔及利亚的战争。

作者另一本作品《不可言明的共通体》

《小说课》

许荣哲

第一册 注重慢练

第二册 注重快练

第一册 核心是如何折磨读者,牵着读者的鼻子,让读者跟着作者走

类比炖汤

  1. 小说需要具备的基础元素 (汤料)
    1. 面貌,栩栩如生的面貌,例如曹操 宁可我负天下人的故事
    2. 场景,每家星巴克都有不同的场景,要凸显出来
    3. 对话,对话要节制,意境要深远。对话要像冰山,只露出一点点
    4. 还有开场和形式等
  2. 小说创作的各种工具 (佐料)
    1. 时间,比如如何转场,把两个时间片段连接起来。又比如穿越剧,通过时空穿梭创造神奇故事。要把精力放在如何摆脱时间上,就是不用费时间解释为什么能够穿越,只需交代清楚穿越如何发生,自圆其说即可。
    2. 又比如蝴蝶效应,障眼法,绕远路等叙事工具。
  3. 冲突 (火候)
    1. 有时候安安静静的冲突才最有意思
    2. 还可以巧妙设置秘密,比如小龙女跳绝情谷,杨过却被小龙女留下的16年后重聚和黄容的忽悠骗住了,所有读者都知道了秘密,只有杨过不知,所以吸引读者更想看下去。

第二册注重如何快速写好一个故事

  1. 故事公式,戏剧结构
    1. 目标,阻碍,努力,结果,意外,转弯,结局
  2. 写作实用技巧
    1. 情节:要解释清楚因果逻辑,事件和事件之间的关系,才是好的情节
    2. 两难:例如母亲面临两个孩子只能救一个的两难困境,被称为囚徒困境
    3. 打赌:通过打赌让想象力飞翔,例如飞天环游记,就是从打赌开始的想象

《我是猫》

夏目漱石

小说,从一只很有文化底蕴的猫的角度看身边人的故事,充满了挪揄挖苦讽刺和自嘲,反映了明治时代日本的状态,商人群体崛起,和知识分子产生矛盾,人们开始脱离旧文化,产生新文化,但是作者觉得两者都不好,新文化太自私而不顾他人。

《大唐狄公案》

作者高罗佩,荷兰人,对中国历史有着深厚的研究,出版过很多学术著作。

取材自中国民间的探案小说,但进行了改编,更符合西方读者的口味。比如中国民间探案小说通常先告诉你解决,然后穿插很多神明显灵的故事。高罗佩把这些都去掉了,转而把结果藏到最后。同时他的小说里带有很多中国文化的细节,比如经常用一些意象展示中国文化,也提到中国古代断案,如果罪犯不认罪,县令是无权判罪的。所以只能严刑逼供,但是朝廷又规定,严刑逼供把犯人弄死的官员要受罚,所以县令很少严刑逼供,而是用各种技巧让犯人认罪。又比如里面提到了狄仁杰作为儒家官员对佛道的贬低厌恶。还有儒生的地位等等。选择唐代作背景,因为唐代很开放,有形形色色的人和事情,比如唐代女性地位较高,有很多牵涉女性的案件。高罗佩的重写,在西方人心里塑造了一个中国的神探人物,树立了一个IP。

再看狄仁杰这个人,他之所以能断案如神,主要原因有3. 1.他自己善于审时度势,扬长避短。2. 善于用人,把任务交给合适的人做。3. 把握罪犯心理,善于在法庭上让罪犯认罪。

《步履不停》

是枝裕和 导演的电影

导演一般需要很强的领导力,需要指挥所有片场的人按部就班的拍摄。但是是枝裕和 类似李安,是个很温和的人,温和之中一句小小的话却能很大的力量,让人不敢小觑。

是枝裕和 是个日本人,成长在普通家庭,他的电影里也有很多日常的描写。

这部电影改编自一部小说,描写的是主人公和父母姐姐在大哥祭日的家庭聚会,父亲是个医生,很看重自己的职业,主人公的大哥是个很优秀的人,但因为救一个孩子而英年早逝。主人公则不争气,一直打临时工,所以父母一直不待见他。这部电影一如日本文学作品,透露淡淡的人生的哀伤,但不同的是更多的是一种多人生诸多无奈的接受和顺应。

主人公可以像父母直接表达来获取更多的爱,但也取决于父母的回应。一段关系就是这样,需要双方都主动做出努力,才能提升。

《午夜之子》

萨尔曼·鲁西迪

他是一个很受争议的印度作家,他的《撒旦之子》讽刺了伊斯兰教,被全球追杀。

这本书是用魔幻小说的形式影射反映了印度20世纪前80年的历史。印度人不记录历史,大量的历史都隐藏在神话和传说中。这本书也有同样的风格。它讲了一个午夜突然诞生的1000位有超能力的孩子,象征了印度独立后遗留的印度传统何去何从。里面影射了很多历史事件,例如尼赫鲁总理在位期间对中国战争的惨败打破了印度的理想。他的女儿英迪拉·甘地 当了总理后进行改革,有些独裁残酷,例如强行清除首都的贫民窟,挑起印巴矛盾,干涉孟加拉战争等,后来被刺杀。在小说里影射她把剩余的午夜之子全部阉割了,相当于断绝了印度的所有传统,但又没有创造未来。

小说有些啰嗦,但是更有代入感。

《俄狄浦斯王》

悲剧的作用是通过戏剧的表现手法,引起人们对一件事情的共情,感染人们,让人们发泄在现实生活中的压抑,同时引发和启迪人们进行哲学思考。马克思就曾经受悲剧启迪,思考关于自由的相关话题。

俄狄浦斯王,是索福克勒斯改编的古希腊神话,主要讲了 俄狄浦斯王派人去神庙请预言,预言指向杀老国王的凶手。然后他去问先知谁是凶手,先知一开始说了一些模糊的话,劝他不要深究,最后被追问下告诉他就是俄狄浦斯王自己。王不信,认为先知和传达预言的人勾结要推翻他,后来再进一步调查下发现,他的父亲只是养父,而不是亲身父亲,亲身父亲是老国王,老国王因为听信预言,在俄狄浦斯王一出生就把他遗弃,后来俄狄浦斯阴差阳错杀了老国王,当了国王,还取了亲生母亲为王后。俄狄浦斯王知道后非常悲痛,自我放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理性的边界。康德说 人的理性需要引导,需要不断战胜自己的感性,面对自我,才能获得理性。这就是启蒙运动。类似的运动在公元前6世纪就在古希腊一个叫爱奥尼亚的地方发生过。作者索福克勒斯 是公元前5世纪的人,他的作品反映了对理性主义的反思。柏拉图认为人的精神分为三个境界,底层是感性,上一层是激情,最上是理性。然而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理性经常是被感性和激情驱使着的,在人不自知的情况下,过度骄傲自满,运用被感性驱动的带有偏见的理性会造成灾难。例如这个故事里俄狄浦斯王过分相信自己的理性,因为这曾经带给这个国家繁荣,导致他误认为先知和传达语言的人勾结推翻他。所以人的理性是有局限性的。所以后来德国浪漫主义向通过对文学艺术的追求弥补人和自然的区别。

我思:

问题不在于理性本身,而在于追逐理性的动机是什么,如果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感性和欲望,比如追求成就、或者爱情、或者亲情,那的确会出问题。因为人的情感非常复杂,你不知道会不会因为追求某种欲望过度而伤害了另一种欲望,比如过多追求个人成就而伤害了亲情。也就是说是对待理性不够虔诚。一个虔诚的理性主义者,应该是抛弃自己一切其他欲望,只留存好奇心这一欲望的人。因为只有好奇心,所以会认识到自己理性的局限,永远对未知报有敬畏和渴望,永远在探索理性,而非自大得任意运用理性,要让理性本身成为目的。


经济类

《门口的野蛮人》

讲了贪婪的华尔街如何收购一家公司。有一种方法是公司管理层利用杠杆收购自己公司,这样方便更多掌控权和管理权。具体方法是找银行贷款,然后利用公司未来现金流还债。

讲了一个人的故事,a 本来是个普通员工,但是善于交际,40岁之前职业上乏善可陈,40随时当了销售主管,但是他却不办实事,而是贪污公司资源,为自己挥霍,但同时出入高端场所,结交上层人士,利用内斗能力逐渐使自己升职,最后当上ceo,然后公司被另一家公司收购,他又通过内斗当上大公司ceo,但是公司却在他的治理下衰弱,不过他很善于变卖资产,赚了很多钱。最后和另一个人争夺收购自己公司的权力,失败,走人。不过发现自己的金融才能,更加善于买卖公司和资产,于是投资金融界。而另一个人也没能把公司经营得多好,最后变卖资产告终。恶意并购也不总是坏的,它有利于让公司价值变得更合理。但是最终伤害的都是一线勤勤恳恳做实事的人。

《近代英国工业革命揭秘》

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是低价的煤矿,其次是高昂的人工成本促使资本家投资技术减少用人。

黑死病 导致欧洲死了大量人口,很多土地荒芜没人耕种,英国人口恢复速度比较慢,导致荒芜土地长了很多草,反而利于羊的生长,于是羊毛产业兴旺发达,且英国羊毛出口税率较高,商人只能在英国国内建纺织厂再把纺织品出口,且英国有大量海外殖民地可以倾销纺织品,而且由于畜牧业发展,农民种植更多豆类作为牛羊的饲料,豆类有固氮作用,利于小麦生长,所以长期种植豆类使得土壤变得肥沃,小麦产量大幅增加。而且土地兼并使得农业规模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这些促使英国经济迅速发展,英国人财富增加,工人能够聚集在大城市获得较高工资,荷兰也有类似特性。但是荷兰煤矿价格高。英国原来使用木炭,但是木炭资源赶不上城市需求,但是煤炭的污染大。新城市的建造使得人们造了更高的烟囱适合排煤炭的废气,工程师聚集在大城市为提高煤炭效率的技术创新提供了土壤,光荣革命使得政府效率提高,建了更多运河,从而使得煤炭从英国各地运往大城市的运输成本降低,而荷兰缺乏水运煤炭的条件所以荷兰的煤炭成本较高。

蒸汽机的改良和效率提升 使得煤炭被广泛用作各种机械的燃料,多项技术的发明和改进 促使煤炭可以被用于高效的炼钢,大幅提升钢产量。

《千年金融史》

苏美尔文明最早的石板是用于会计记录,贷款和利息也是来源于畜牧业,因为牛可以生小牛,产更多奶,所以需要利息。中世纪威尼斯、热那亚这些地区是最早兴起商业的,由于罗马数字不方便做商业计算和记录,于是Fibonaci 引入阿拉伯数字,珠算也开始流行,甚至有独立于神学院的珠算学校。威尼斯也发行了最早的国债,筹集债务支付利息,打仗。这都和当时教义相违背,因为教义认为只有上帝才能创造,但是现在钱能生更多钱。商业文明的发展都促进了社会的世俗化,走出中世纪的宗教统治。股份制最早发明于罗马,罗马以一万人口统治几千万人,于是发明包税制,把收税权包给某个人,于是贵族都报团承包,几个人共同承包一片区域的税务,就是股份制。英国近代大规模殖民时想禁止股份制,推出了泡沫法案,结果触及很多商人的利益,包括美国人,导致美国的独立战争,改变世界进程历史。

《复杂经济学》

传统科学是把事物切分成原子,分类研究。而复杂科学则是研究原子之间如何组合起来相互作用,形成范式和规律。

本书从复杂科学的角度研究经济学,虽然无法解决大问题,但是提出了很多有趣的思考方法。

首先是非均衡性,传统经济学认为市场的需求和供给可以在相互作用下达到均衡态,就是最优价格。但是本书认为非均衡态才是事物的常态。因为人们对一件事物有预期,预期影响人们的决策,使得市场变得不均衡,比如人们如果预期酒吧没人去,就会都去酒吧,导致不均衡。所以常态是,动态的非均衡态。商家在试图控制引导消费者预期和需求从而扩大销售,而消费者也在揣测商家预期来控制自己的消费,就是在这样的互相非均衡博弈中经济不断进步。历次经济危机也是少数人利用了信息的某些不透明性,引导了人们的错误预期导致的。

第二是 系统性。分成三点,1. 复杂的集体行为;2. 信号和反馈,同时包含负反馈和正反馈会使得系统进入复杂状态,使得获得活性。3. 适应性,自适应非线性网络,个体都有预期,根据预期适应环境。

第三是技术的发展,资本主义制度和观念也是技术的一种,新技术也带来新问题,需要不断解决新问题,例如航空交通加速病毒在全球蔓延。未来技术知识比资本更重要,竞争优势来自讲深层知识重新组合,技术进化会增加系统复杂性,系统复杂性会增加更多技术组合, 通过三种方式实现,首先是自我多样性增加,第二是技术多样性增加产生突破成果,突破某种限制。第三是抽取简单可复制模式。复杂性的增长不是稳定的,常常是间断的,也可能坍塌,导致文明停滞。

《助推》

理查德塞勒

行为经济学著作,主要讲计划者比如政府应该用自由的专制方法,引导大众进行选择。

现实中有很多选择,计划者可以通过不同的提供选择的方式来引导人们做出更有利于整体一起长期利益的选择。

行为经济学是结合经济学和心理学的理论,推翻了经典经济学认为人都是绝对理性的假设,研究人的感性如何影响人的经济行为。一开始不受待见,但随着它的模型能更精确预测经济行为,被广泛接受。

作者认为亚当斯密的自由经济学存在一些问题,忽视了人的经济行为对外部环境的影响。自由状态下人的经济行为虽然对个人利益是最优的,但可能对外部环境产生负面影响,最后伤害整体利益。比如工厂如果不被政府限制,就会污染环境。

而且人们是社会人,不是经济人,个人选择有不一致性,有感性,往往不能使得利益最大化

所以政府要对经济行为加以规范和引导。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助推,不强制,但温和引导做出好的选择。另一种就是绝对强制。

绝对强制的缺点在于灵活性太差,有时人不服从命令可能是因为命令不适应具体环境,以及命令可能是错的。助推的好处是给人灵活性,让人能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调整选择。且成本小,容错率高。对于缺乏绝对标准、不稳定的事物,助推方法更好。

助推的几种方式:

  1. 动机,即激励,用外部鼓励或者刺激不断强化人的动机。
  2. 理解权衡。人们很多情况下不知道如何做出选择,因为缺乏知识。比如医疗保险,人不知道该选择哪一种条款的。所以选择提供者应该提供具体的成本和结果计算方法,方便人们把不同的情况代入,轻松计算出自己的获益或者损失。比如医保 就要清楚解释什么情况下会花什么钱等
  3. 默认选项。人们懒惰,所以通常愿意选择默认
  4. 给予更多反馈。比如煤气的丑鸡蛋味
  5. 预见错误。通过好的设计防止人们犯错
  6. 结构化复杂选项。用结构化的方式呈现复杂选项,方便人们理解。

助推的缺点

  1. 可能会导致不公平,就是被施加了助推的人群和没有被施加的人群之间的不公平。
  2. 行为经济学对人的心理的建模并不一定适应和符合所有具体情况,不一定能推而广之。

《大衰退》

作者: 辜朝明

作者是经济学家,从资产负债表的角度分析企业的行为

传统经济理论认为企业会始终追求利润最大化。企业一般有两种融资方式,一种是借债,另一种是卖股票。作者认为 当企业负债过高时,为了避免资不抵债,企业会转变目标,由追求利润最大化,转向降低负债,减少借贷,如果很多企业都这么做,就会导致通货紧缩。

日本90年代的经济萧条就是一例。当时很多企业虽然由于会计准则,表面看起来经营状况还不错,但实际都债台高筑,所以为了避免破产,它们都采取了减少债务的策略,所以当时无论日本央行如何降息,企业都不愿继续借债,这就导致了经济不振。同时经济萧条给人带来的恐惧会让很多人回避风险,即使当时理性分析可能回报相比风险高得多。

作者认为经济发展有两种模式,一种是阳模式,当企业资产负债正常,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此时货币政策会比较有效,而财政刺激政策则会造成很多问题,例如凯恩斯主义被滥用造成的后果。另一种是阴模式,当企业资产负债过高,而在发展上以还债为主要目的时,政府的主动财政刺激此时会比较有效。

美国的次贷危机,虽然政府救大银行的行为被批评为拿纳税人的钱救华尔街的资本家,但是确实有效的手段,因为当时银行藏在底下的高负债 一旦暴露,就会对整个经济的信心造成巨大打击,同时也会让银行大量减少放贷。所以政府只能给银行钱掩盖它们的高负债状况。

欧盟有统一的货币政策,但缺乏统一的财政政策,又对各国的财政政策有很多约束,导致经济不好时,各国无法通过财政刺激拯救本国经济,最后导致一个国家的经济问题迅速蔓延,影响整个欧洲。所以作者认为欧盟应该给各个国家的财政政策更多自由度,让他们可以在经济危机时及时采取刺激政策,挽救本国经济,防止问题蔓延。

《伟大的博弈》

从纽约到华尔街,美国何以崛起?

经济、贸易利益高于政治取向

华尔街是荷兰人建立的,荷兰人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资本主义制度,包括公司制度,金融制度等,以此跻身世界强国。华尔街原本是荷兰在纽约建立防御英国人的,后来英国人进攻,处于经济利益考量荷兰人直接投降。

一战之前美国欠了别国很多债,gdp和南斯拉夫、阿根廷相当,一战中美国不管政治取向,由华尔街筹措资金借给交战双方,一战后美国一跃成为最大的债权国,彻底翻身,而其他欧洲国家却欠债很多,饱受打击。

美国通过金融创新促进经济发展

首要创新是货币。

一开始美国本土印第安人不认金银,只认一种贝壳里的珠子,后来纽约的商人就工业化生产那种珠子,导致珠子大幅贬值,再后来又有荷兰商人大规模收购那种珠子并且封存,导致珠子价格大幅升值,从而赚取巨额利润。

独立战争初期为了筹钱美国发行法币,但是后来法币太多导致大量贬值。

后来统一后发行美元,美元后来在各种操作下成为全球通用货币,并且通过各种货币政策在同其他国家的竞争中赚了很多钱。

纽约一开始抄袭芝加哥的证券交易市场起家,后来美国首任财政部长哈密尔顿 驻在纽约,建立了很多金融制度和体系,刺激了纽约的发展。纽约州的一条运河使得物资和粮食能很快运到纽约,同时良好的港口条件又让世界各地的货物运到纽约,这些都刺激了纽约的经济发展,使得纽约进一步繁荣。

华尔街的证券交易和炒作吸引了世界各地炒家来投机,美国铁路公司通过在华尔街发行债券和股票以及资本对他们狂热的炒作融到了很多钱从而大规模建设铁路,虽然最后那些炒作的资本都损失惨重。

华尔街成为很多个人追逐美国梦赚钱梦的地方

比如有个人为了赚钱十分节俭,但通过疯狂搜集信息进行价值分析赚了很多钱,这是价值分析的前身。

jp 摩根是著名的银行家,他帮美国很多铁路公司进行金融重组,帮铁路公司股东悄悄售卖大量铁路股票却不引起市场大的波动,这些行为和成绩帮助美国投资银行家在世界上赢得了很好的声誉。他对美国整体经济的贡献也很大,例如美国有一次遇到金银流通货币的危机,他在世界各地筹措了大量黄金帮美国化解危机。又比如20世纪初 的金融危机,美国政府求助他筹措资金为市场提供大量流动性,最后化解了危机。这让人们意识到一个中央的金融管理机构的重要性,于是建立了美联储。


自然科学类

《自达尔文以来》

作者是哈佛大学的生物学教授 古尔德

首先辨析了进化论的真实含义。达尔文的本义是生物更多的是演化而非进化,演化产生适应自然环境的特征,而被自然选择而存活下来。演化是没有目标和计划的,只是适应自然环境。而且不是越复杂越好,例如寄生虫让自己变得尽可能简单才方便寄生在人体内,吸收养分。但适应性很好。所以人类并不比其他生物更加高明,只是适应环境的产物罢了。

古尔德提出生物进化的不平衡理论补充达尔文的进化论,认为生物进化不是渐进的,而是稳定期和大量突变期交替的。因为地球的环境不是稳定或者缓慢变化的,而是较长的稳定期和较短的有很多自然灾害异变的不稳定期互相夹杂的,当然这里的较短的尺度也以千万年计。作者解释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原因,首先是当时的自然环境已经适合新的生命,例如大气中含氧量已经达到一定高度等。还有就是捕食者的出现,捕食者往往会优先捕食种群最大的物种,因为能更方便迅速的让它们获得事物,这就让原本被压制的小种群物种得到了进化发展空间,从而丰富物种数量。

古尔德反对把进化论应用到别的领域,尤其是社会学领域,因为这会导致基因决定论,认为人的一切都是由先天基因决定的,把人、种族按照基因区分优劣。而实际是人的很多行为性格都是受环境影响产生的。最臭名昭著的是社会达尔文主义,导致了种族主义和种族灭绝。他也反对社会生物学,社会生物学研究人的社会行为多少是基因决定的,多少是环境决定的,但这样还是容易让人类把社会行为当成一种自然的动物行为,而接受以大欺小等的坏行为,忽视了道德的作用意义同情弱者的意义,以及容易把人按照基因分优劣。

《食物与厨艺》

food and cooking

harold mcgee

首先是蛋白质, 蛋白质受热会 展开自己的链,和别的蛋白质结合,同时固定之间的水份,但是如果温度过高,则会把水分挤压出去。所以要做鲜嫩的蛋,就要在80 度的稍微有点冒泡的水里煮。

糖,糖加热会变色,味道苦涩,但是会散发香气,是焦糖反应。加热过多会导致过于苦涩,加热过少则香气不足。

淀粉分为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直链淀粉 比较有弹性韧性,支链淀粉就是一条链有很多分支,容易聚合水,比较软。所以煮直链淀粉 例如米饭要多用些水,支链淀粉 例如糯米则少用些水。淀粉勾芡要先用冷水化开,否则淀粉受热就凝聚,内部的淀粉就被包裹在里面,形成一团。

脂肪分为饱和脂肪,和不饱和脂肪,饱和脂肪分子链比较直,不饱和脂肪比较弯曲,拉直后会形成反式脂肪,呈现固体,提高胆固醇。

烹饪手段

蒸煮,容易控制温度

煎炒,会使得碳水化合物和氨基酸产生梅纳反应,增加香味。

烤箱,传热慢,会发生缓慢的梅纳反应,但不容易控制,可能过渡加热。

厨师烤牛排时,一般会先煎一下,快速发生梅纳反应,然后放入烤箱,缓慢烤熟,到刚刚好的程度

油炸,150度 - 175度,可以更快速发生梅纳反应,快速脱水,但是温度太高会产生油烟,所以可以 用窄口深底的锅,减少油脂与空气接触面,降低油脂在高温下的分解速度。油炸对温度要求很高,过高会导致外表过火,里面不熟,过低则脱水不足。所以可以采用油炸两次,第一次低温炸到半熟,第二次高温。可以裹上面糊,可以隔绝肉和油,防止肉失去水过多。面糊可以用冷水制作,这样油炸时可以快速失去水分,变得脆。

面粉,面粉根据蛋白质含量分为高筋、中筋、低筋,可以通过用水洗的方式分离面粉中的淀粉和蛋白质,分离下的固体就是蛋白质,也就是面筋,面包需要面筋形成面筋网络,从而容纳气泡。揉面团可以帮助形成比较好的面筋网络。盐可以帮助形成面筋网络,糖和油脂则阻碍面筋网络。所以揉面团要先加盐,后加糖,脂肪。

肉类

要让肉变得嫩,可以用盐水或葡萄酒腌制,增加肉类水分,或者用蛋清淀粉包裹,锁住水分,或者拍打破坏纤维。

煮的时候,温度较低时 60-65度 蛋白质会逐步挤出水分,变得紧实,高于70度则会容易软烂,所以要门三分熟,要么高温多煮一会。

或者缓慢加温,肉类里有一种酶,40度时活性最强,可以分解肉类。所以最好40度低温慢煮10小时。

蔬菜

含水多会比较饱满鲜嫩。

叶绿素在高温下和酸性下会变得暗,所以可以加些苏打中和酸性环境,或者最后放酸性调料,保持颜色。

酸性环境可以让细胞壁变得更坚硬,不会软化。长时间烹煮会破坏细胞壁,使蔬菜软烂

奶制品

酪蛋白会在酸的作用下凝结成块,可以加酪蛋白做酸奶,控制温度制作不同类型的酸奶。

做冰淇淋 可以把混合物材料加热到80度以上,破坏蛋白,使得口感更加顺滑。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Does Free Consciousness exist ?

View and Build Government Organization like a Software

Software Architecture Books Summary And Highlights -- Part 1 Goal, Introduction And Index